在铜川市印台区王石凹街道苟村,村民时常会看到一对姐妹,有说有笑的,做肢体康复训练,累了就坐下来绣鞋垫、拉家常。
其中村民刘某肢体残疾,只有37岁的她,思想消极,整天待在家里,不愿与外人接触。街道党委书记杨彩虹在走访中了解情况后,经常到她家里与其谈心拉话,陪她一起做康复训练。发现刘某有做手工的爱好后,杨彩虹便从集会上购买了鞋垫样品送过去,鼓励她参加技能培训。
在杨彩虹的鼓励和影响下,刘某重拾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也喜欢主动与人交流了。看到这样的变化,刘某母亲紧紧握住杨彩虹的手说:“现在女儿这么开心的生活,我打心底里感谢你,你比我闺女的亲姐姐还亲!”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动脱贫攻坚的“牛鼻子”工程,为了让群众在增收渠道上有新突破、新路子,杨彩虹组织筹建了王石凹街道羊产业繁育基地和王石凹村、炭庄塔村苗圃产业基地,构建了多元化的扶贫产业格局。还争取了苏陕合作项目,在辖区内4个村种植3000余亩中药材、花椒,为脱贫攻坚长效产业奠定了基础。
目前,街道所辖4个村全部成立了村级的公司和合作社,产业发展方向明晰。村党支部依托产业项目,通过合作社分红的模式,引领带动233户贫困户脱贫。
为畅通党群双向互动联系网络,探索建立王石凹街道党代表“定时接访、主动走访、反馈回访”机制,杨彩虹包里时常有一个民情笔记本,随时记录“三访”内容。
王石凹村的一户群众是杨彩虹最放心不下的。17岁的石某,智力、肢体一级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母亲在他刚出生就离家出走,父亲在外打工,他和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杨彩虹经常都会购买一些生活用品给爷孙俩送过去,有时自己顾不上,就托付其他人帮助照看,还特别嘱咐村上要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久而久之,石某居然吃力地开口叫她“杨妈妈”,她都既心疼又开心。
近年来,杨彩虹先后被评为“全市优秀基层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全市信访工作先进个人”“全区年度优秀工作者”等,面对荣誉,她总是淡然一笑:“要常怀感恩之心,在国家和社会提供给我们的平台上,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作为一名基层代表应该也必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