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的一天,咸阳市区大雨如注。人民路上的一个小区下水道严重堵塞,雨水污水混合,几个下水井盖被污水掀翻,顿时雨水污水混流,恶臭熏天。
管道狭小,大型机械无法作业。这时,只见咸阳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排水设施维护所下水道清掏工潘卫华二话不说,跳进了下水井,硬是用双手掏出多处淤积物,疏通了管道。
不被人理解是大多数清掏工永远的心结。在清掏现场,潘卫华遇到一位路过的年轻母亲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和他们一样。”在场的工友们愤愤不平,潘卫华却恬淡坦然的说,“这活儿对我们来说和其他工作没有区别,如果大家都不做,我们城市不就乱了套了!”
其实,潘卫华早已报考了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取得了大专文凭,是咸阳市全市唯一一位具有大专学历的清掏工。
从外表看,潘卫华是个粗人。真实的他,内心细腻,遇事爱琢磨、爱思考。他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季节清掏法”。春季树木发芽,植物种子容易在井中发芽生根,他们就选择以柳树多的渭阳路等路段为主;夏季雨水多,就主攻城区低洼地带收水井;冬季居民用水量少,容易造成污泥堵塞管道,清掏重点就放在老城区主管网。经过多年实践,这套方法既取得了良好的清掏疏通效果,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潘卫华说,他怕天阴,更怕下雨,如果天气预报有雨,他就睡不着觉了。别人下雨往家赶,他则一见下雨就得往外奔。
2011年夏天,咸阳城区遇到三次午夜暴雨,乐育路、新兴路、秦皇路等立交桥都积水成涝。潘卫华和他的工友们次次彻夜抽水、清淤、装泥,冲洗桥体,常常是紧张有序的工作伴着夜的寂静,结束于城市的喧嚣之前,很少有人看见他们工作时的样子,即使看见,也很少有人愿意接近。
两辆疏通车,两辆吸泥车、两辆拉泥车,十五个平均年龄46岁的工人,肩负着咸阳市区200多条道路,198.8公里下水主管网和14658座收水井的清掏和疏通任务,潘卫华和他的工友们年复一年圆满、出色地完成了。
“清掏淤泥就是咱份内的事,不干不说,干,咱就要干好!”是潘卫华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正是他这种敬业,肯干的精神,树立起他在工友们中的威信,凝聚成榜样的力量,也竖起了咸阳市排水设施维护所“全国工人先锋号”的金杯。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一个城市的良心是下水道。当洪水四溢,城市的下水道,让滔滔之水悄然排淌,城市回归安详。下水道清掏工潘卫华,依旧每天重复着又脏又累的工作,用一次次反复的掀、挖、舀的动作,精心守护着咸阳这座城市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