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特刊 / 党建特刊 / 2019第5期 / 正文

吕守华:“公”字当先的人,永远显年轻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19-12-11 16:39

18岁参军,并在宁夏武警部队光荣加入党组织,服役8年,锻造了吕守华良好的政治素质、憨厚勤奋的人格魅力和乐善敢干的进取精神。目前,在千阳县和银川市兴庆区,他可谓妇孺皆知的好人,更是群众无事不找、无忙不帮的大忙人。

1987年,吕守华就与妻子一起来到银川,做起了面皮生意,随后他又承包了武警部队医院餐厅,从白手起家到小有成就,经过六七年的摸爬滚打,成为千阳有名的“富人”。

1993年在南寨镇党委多次邀请下,他回到家乡,担任朝阳村党支部书记。6年间,解决了近百人的务工问题,使村容村貌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看到村民舒坦的心情,他脸上露出安然的微笑。1999年,吕守华再三要求辞去“村官”,又一次来到宁夏,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征程,他动员乡亲们来银川务工创业,先后达2000多人次,并培养了一批大小老板和致富能人。现在,银川市东门外石油城一带“千阳村”的2000多名千阳务工者,就是吕守华功绩的见证。

当看到外出务工党员难以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不能按时或亲自交纳党费,有困难无法向党组织倾诉,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或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时,吕守华非常着急。心想:如果能建立务工党员自己的组织,把他们组织起来,以党建引领形成团队优势,抱团发展,这些问题有可能会合理解决,发展会更快更好。于是,他先后十多次奔走呼吁,很快得到两地组织部门的关注和支持。2008年10月,千阳县第一个跨省劳务产业党支部在银川成立,千阳务工党员有了自己的“新家”,吕守华成为首任支部书记,并担任至今。

千阳在银川务工人员多,最多时高达8000人。当务工人员正常权益受损或发生事故时,吕守华会第一时间介入协调解决。吕守华和党支部一班人经常跑上跑下,忍饥挨饿,顶烈日冒严寒,与承包方、当地公安、司法、劳动等部门多次协调,为务工人员争取合法权益,往往一连就是几天,有时还会遭到人身攻击,但他们却从不轻言放弃。

自党支部成立来,共处理工伤和死亡事故12起,讨回农民工工资200多万元。既维护了当地社会稳定,又保障了务工者的合法权益。

怀着对家乡发展的关注,对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吕守华常年奔波于银川和千阳之间。虽然已年愈花甲,但他依然精神矍铄。用他的话说,“公”字当先的人,永远显年轻。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