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先后两次参加党代会,我感到非常光荣。并不是我个人有多大成就,而是因为产业工人这个群体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比重量几十吨、长度三十余米的民航客机,直径和长度不过几毫米的铆钉显得微不足道。然而,就是这样一颗颗起到连接和固定作用的小铆钉却关系到飞机的飞行安全。
过去27年来,薛莹安装的铆钉已经不计其数。“对飞机而言,铆钉就是细胞,一架飞机有上百万个这样的‘细胞’,每个‘细胞’的精密与否直接关乎飞机的安危。作为一个航空人,我愿意做这样的铆钉,铆在合适的位置上,实现自身最大的价值。”在航空工业西飞国航厂铆装钳工薛莹看来,铆钉是她的工作中心,也是她的人生写照。
与铆钉“较劲”
19岁技校毕业,航二代薛莹成了一名铆装钳工,从事国外国际合作波音737-300垂直尾翼可卸前缘组件的装配工作。简单来说,就是要将4块优质铝制蒙皮,通过100多个工序,用1234个铆钉及螺钉连接,固定成所需的形状。这是一项对技术的要求极为严苛的工作。
车间里各种风动切割锯、风钻、铆枪产生的震耳噪音高达100分贝以上。身材矮小纤弱的薛莹不仅要在短时间内学会娴熟地操作铆枪和风动锯,还要将70多公斤重的垂尾前缘扛上扛下。为了不划伤蒙皮表面,爱美的薛莹不能佩戴任何首饰和手表,不能留长指甲。刚开始学习和师傅配合工作时,薛莹的手慢,跟不上师傅的节奏,强有力的铆枪撞击到手上钻心地疼。
薛莹开始与铆钉“较劲”,跟自己“死磕”。她设计了很多小游戏。比如,下班回到家就练习挑拣绿豆,以提高装铆钉的速度和眼力。渐渐地,薛莹发现,女性的细致和韧劲可以将自身力量欠缺的劣势转化为优势,甚至比男性工人做得更好,“用一个手指的力量就能把前缘装配到垂尾上”。
2000年,年仅27岁的薛莹因为业务能力强、工作热情高而被提拔为班长。彼时,正是波音737-700飞机垂尾试制的关键时刻。这一项目成功与否,既关系到中国参与国际航空转包的进一步拓展,更关系到中国航空人的尊严。
为保证蒙皮与工装贴合,她们苦练“边缘法”铆接。即从下往上铆接,最大限度排除应力,防止蒙皮鼓动。一遍遍钻孔、铆接,变形、扭曲的蒙皮渐渐伸直了腰,展开了笑脸。
每天开工前,薛莹总是先用白色的棉布擦拭干净工装和蒙皮,工装上贴上薄薄的一层保护膜,定位销用纸胶带保护,不工作的蒙皮则贴上绿色胶膜,划窝、铆接的地方也要贴上胶带,划痕问题迎刃而解。
“薛莹班”班长
在西飞,用个人名字命名班组,薛莹是头一个。2005年,薛莹的团队被授予“薛莹班”的称号。
一个“黄毛丫头”如何服众?作为班长,薛莹给自己定了很多必须,比如必须最早到岗,最晚离开生产现场;必须以最大的耐心听取班组成员的诉说;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去解决班组发生的任何事情。
为了让组员感受到温暖和关怀,薛莹还坚持“三必访”:家有困难必访、红白喜事必访、工友生病必访。
渐渐地,班组成员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不断创新操作方法、工艺流程。每天10余架份垂尾前缘同时装配,生产节奏十分紧凑。在薛莹的管理与调配下,一架份前缘下工装,另一架份上工装,相差时间只有5分钟。
才下红地毯就上生产线
2017年10月18日,薛莹走上了十九大党代表通道的红地毯。
面对众多中外媒体记者,薛莹面带微笑,落落大方:“25年来,我一直在做同一份工作。看似简单的事,用心和不用心结果完全不同,工作态度关乎产品的质量,甚至关乎‘中国制造’的形象。”220字的自我介绍,她一天内改了六七次。
“过去,我们的制造能力达不到国际一流航空公司的标准。经过不懈努力,我们提升了国产大飞机的整体制造能力。”薛莹说,世界上200多家经营寿命长达百年的企业,无一不是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在制造业进入到智能化的今天,工匠精神并不过时,它的核心本质依然是自发地、专心致志地做事,与名利无关。
连续两届当选党代表的薛莹,下了十九大党代表通道的红地毯,宣讲完十九大精神,又上了生产一线。她换上工作服,扎起马尾辫,各项检查完毕后,干净利索地带领组员开工了。
从生产一线走出来的薛莹,既了解基层员工的情况,也领会政策制定者的初衷。“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薛莹对十九大报告中的这48字表述格外关注,她希望能为一线工人做点实在事。
薛莹坦言,当前有越来越多具备知识、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劳动者涌现出来,但是将创新思路转化为生产成果的并不多。劳模创新工作室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一些劳模创新工作室局限于各自的领域,单打独斗。”
“我有一个梦想,将普通的事情做到极致,用中国工匠的双手做好更多的优质产品,让世界享受‘中国制造’。”薛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