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气斗,与动物斗,与故障斗,24年来,他走过了6万多公里的巡线山路,累计高度相当于200多座珠穆朗玛峰。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逃难的,仔细一看原来是巡线的。”有人用这样的话来形容送电线路工的辛苦。
秦岭深处,峰峦起伏间,望远镜,装有扳手、钳子各种材料的工具包,装有食物和饮水的行囊,背着这些30多斤的“装备”,国网陕西省宝鸡供电公司秦岭输电运维班班长周红亮一边巡视线路,一边拿着根能“随处敲打”的棍子,给自己壮胆。
一颗心情系大局
“打铁必须自身硬,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周红亮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常常在他耳边回响缭绕,时刻激励着他奋勇向前。
十九大上,周红亮建议,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就陕西电力这块,前几年,在设施上存在一些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比较大,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
周红亮还期望,有更多平台让产业工人展示自己技艺。以前,技术竞赛少,基层员工晋升的渠道窄,不能很好地调动一线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在十九大报告中,听到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很受鼓舞,更加坚定了作为基层一线员工干好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周红亮坚信,国电的发展,关键在技术创新。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比如建立创新人才库,每次技术创新给予累计,年底进行鼓励。
“此外,推动煤改电绿色发展,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淘汰燃煤锅炉等措施,既保护了环境,又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方式。”周红亮坦言,作为一名电力职工,常年在城市、山区之间穿梭,看到环境在不断变好,很是开心。建议应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加快推进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
一双脚山中巡线
周红亮的班组承担着宝鸡地区23条、总长623公里35千伏至330千伏输电线路的日常巡视和维护工作,同时肩负着我国第一座带负荷融冰变电站运行工作。
工作这二十多年来,“上山巡线,下山回家”,是周红亮生活的全部,每次巡线前妻子都要叮嘱:“注意安全。”
脚下是积满腐叶的烂泥,侧面可能就是荆棘丛生的山崖,不仅要时刻注意安全,还要爬上铁塔维护线路。夏季,铁塔烫手,抓住塔身都不容易,更别说还要处理各种故障。特别是冬季,冰冷刺骨,导线上极易结冰,线路经常被压垮。这是线路安全的大隐患,不及时处理会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周红亮的工作经常是“说走就走”。一次冰雪灾害后,来不及多想,他和工友们穿上军大衣、背上干粮和热水立刻出发,寒冷的夜晚,经过一夜的查找,终于找到了线路断电的原因。而第二天一大早,等到维修队来接应他们时,他们的军大衣早已冻得硬梆梆,每个人的眉毛、脸上都是冰凌子。
周红亮的双手伤痕遍布,那是常年巡线途中,灌木草丛、铁塔磨蹭给他留下的印记。
“遇见野兽也不是啥稀奇事儿。有一次,小命差点要丢了。”那天进山巡线途中,七八头野猪蹿出面前,周红亮心里直发毛,平常来说,几个成年人对付一只野猪都很难吃得消,更何况七八头聚在一起。他屏住呼吸几分钟后,令人惊奇的是,野猪竟然自己走了。
与天气斗,与动物斗,与故障斗,周红亮每一次巡线途中的故事,都可以写成一部惊险的小说。一个月,他要走300多公里山路。24年来,他穿坏了80余双绝缘鞋,走过了6万多公里的巡线山路,累计高度相当于200多座珠穆朗玛峰。
一门心思促进创新
“这个技术可以再改进一下,我再好好琢磨一下。”周红亮善于观察,能发现问题;爱动脑筋,能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一点,同事们达成了共识。
使用分流器时,需要人在电线下方,用几米长的杆子一点一点将并口夹拧紧,这个活耗时又危险。2017年,宝鸡马营、汤峪等地区110千伏线路负荷骤增,部分耐张杆塔接点发热。周红亮和同事赶去处理,面对这种情况,周红亮一直在思考,到底怎样用机器代替人力。
一次偶然机会,“哎呦”的一声,周红亮来不及处理被车窗夹到的手,而是琢磨起了应用电动遥控压接方法。
经过探索研究,最终,周红亮研制出了“遥控式电动分流器”,实现了带电遥控导线分流。随着机器的使用改善,可以遥控固定并口夹的电动分流器诞生了,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如今,这款分流器已经成为陕西电力人的标配。
2013年公司以周红亮的名字为名,成立了周红亮职工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聚集了陕西省电力公司、宝鸡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输电运检专业的8名高精尖核心人才,主要承担着输电运检专业创新项目级课题的孵化、研发和推广。
在周红亮的带领下,创新工作室掀起了一次次技术创新高潮。五年多来,工作室创新成果30余项,13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3项成果在陕西省科技节上展示,2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电网公司银奖。最近,体积小、大智慧的远程覆冰监测系统被发明出来,它可以现场采集天气、温度、风速、导线覆冰等数据,通过登录手机安装的APP,用无线网络传输的方式把这些数据传输到运维人员手机上,有效解决了导线覆冰的监测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