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从西部大开发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陕西广大共产党员与时俱进弘扬延安精神,把为党分忧、为民谋利作为人生第一选择,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努力把握时代脉搏,用智慧、汗水、鲜血和生命践行着入党誓言,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
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推动全省经济总量从改革开放初不足100亿元一步一步地迈上两万亿大关,书写了陕西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斗诗篇。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陕西全面驶入改革开放的新航道。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起步。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农业生产责任制在陕西全面推开,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长期禁锢的生产力。从1980年到1984年,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年递增12.4%,其中农业总产值年递增11.3%。农产品商品量年递增11%。1983年陕西粮食总产量达96.5亿公斤,1984年达102.3亿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
这一步改革,解决了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为全省农村发展商品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民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之后,如何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成为省委省政府深入思考的问题。1987年9月,省政府发布《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几项政策规定》,在很多方面制定了优惠政策。全省各地迅速掀起了大办乡镇企业的热潮,全省也涌现出了很多先进典型。
为了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具有活力的现代企业制度新路子,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企业制度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1993年7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韩城市开展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确定了韩城市水泥一厂、韩城棉纺织厂等10户企业为试点单位。通过“家底重清、资产重估、债务重整、产权重划”等改革,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88户工商企业和城乡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国有资产由暗转明,由虚变实。
通过用工制度的改革,打破了过去的大锅饭,所有职工实行劳动合同制,量才使用,竞争上岗。韩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使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股份制企业大批涌现,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私营经济迅猛增长,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也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至1997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7.28亿元,工业企业亏损面减少10%,全年产销率提高到98.8%,2009年韩城跨入了全省十强县的行列。韩城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为全省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趟开了路子,积累了经验,也促进全省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整体推进、配套改革的新阶段。
省委、省政府把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全省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制定出台了两个决定(《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决定》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及配套文件,并就贯彻落实“两个决定”召开全省大会,再次扬起了思想解放的风帆。截至目前,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4.1%,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一支坚实力量。
省委、省政府把实施山川秀美工程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切入点,由此掀起了陕西生态环境建设的高潮。经过多年建设与保护,全省林地面积达1.85亿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森林面积1.33亿亩,活立木蓄积量5.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3.06%。拥有自然保护区52个,总面积1654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5.3%。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陕西林业广大共产党员真抓实干,不懈奋斗的结果。
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一张连接全省主要城填、工业中心、能源基地、省际重要通道、国际旅游热点的“米字型”高速公路路网在西部开发的鼓角争鸣中日趋完善,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模式强劲启动。
30多年来,陕西高速公路从无到有、从线到网,从量到质、从快到好,一路高歌猛进,先后实现了1000公里、2000公里、3000公里、4000公里、5000公里通车目标。一个内联外通、安全便捷的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交通瓶颈变成了竞争新优势,为陕西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0年2月,我国中西部第一条高速铁路—郑西高铁正式开通运营,陕西率先迈入西部“高铁时代”。截至目前,陕西已建成西成、宝兰、大西、郑西4条高铁线路。“十三五”期间,陕西还将规划建设西安至延安、武汉、重庆,延安至榆林高铁。届时,由西安出发前往我国任何一座城市,平均距离都是最短的,西安也将成为衔接省会城市最多的高铁枢纽之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万人次,国内航线通达性以及快线数量居全国第二;西安地铁一、二、三号线全线通车运营。
新世纪之初,我国成功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的发展自然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为了加快陕西文化事业发展,在中共陕西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省委提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有陕西特点的文化事业。
为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省委、省政府把改革纳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在具体操作环节,通过“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省改革向纵深发展。
2007年,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更是明确提出,要推行“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随后,陕西掀起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全民创业热潮。伴随着就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改革开放40年间,陕西居民收入成倍增长。1978年至2017年,陕西城镇居民收入由人均310元提高至30810元,农村居民收入由133元提高至10265元,分别增长98.4倍、76.2倍,年均增长12.2%和11.5%。
困难群众的始终是党和政府的牵挂,陕西是我国西部欠发达省份。国家确定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涉及陕西的就有3个,秦巴山区的陕南、吕梁山区的陕北和六盘山区的宝鸡,这些地区很多县乡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极端艰苦,“就地扶贫”难度大、成本高、成效差,返贫机率很高。
为了改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在省委、省政府的主导下,各级政府展开行动,一场场扶贫移民搬迁战役打响。陕南陕北避灾扶贫搬迁工程实践以来,数十万群众从环境恶劣地区搬到了远离灾害、交通方便、设施完备的新型社区,从根本上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搬迁不增加群众负担,尽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做法,顺应了民意,赢得了民心。
改革开放40年,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于医疗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陕西的医改模式,是一次积极的探索,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也为全国县级医改如何进行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多年来,陕西积极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走在全国前列,使人民群众的健康得到更好地保障。陕西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项目,实现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全覆盖。全省孕产妇死亡率从4.22/万下降到1.55/万,婴儿死亡率从12.13‰下降到8.08‰,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率先在全国开展为城乡65岁以上老人免费健康检查项目,实施妇女“两癌”筛查、孕妇增补叶酸、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等工程。
陕西治沙,每一抹绿色中都有艰苦卓绝的故事,每一行树木背后都闪现着可歌可泣的精神。为了能拥有一个美丽家园,数十年来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地防沙治沙、植树造林,无数个像石光银、牛玉琴一样的共产党人,以愚公移山的坚强毅力,凭着一股誓将沙漠变绿洲的干劲儿,最终实现了“人进沙退”“林进沙退”的荒漠奇迹,为中国的防沙治沙树立了一面旗帜。
随着国家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水利水保、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的实施以及《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封山禁牧的命令》《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法规的出台,陕西不断改革探索防沙治沙体制机制,积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措施,全省防沙治沙快速发展,生态面貌持续改善。
陕西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12.9%上升到目前的34.98%,沙化土地面积由工程建设初期的3600万亩减少到当前的2030万亩,流动沙地面积由860万亩减少到5.3万亩,沙区植被覆盖率由1.8%提高到现在的60%,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由荒山秃岭到绿满山川的转变,陕西的绿色版图因此向北推进了400余公里。如今的毛乌素沙漠,到处可见的是美丽的树林、草滩、湖水。联合国治理荒漠化组织总干事曾表示,毛乌素沙漠的治理实践,做出了让世界向中国致敬的事情。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水土流失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全省生态环境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完成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计划任务3951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778.8万亩,为全国前列。荒山造林1932.7万亩,封山育林239.5万亩,工程涉及全省10个市102个县级单位。
随着“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的启动,陕西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省各地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统筹安排退耕还林新任务,充分发挥林业在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陕西贡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陕西省围绕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断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着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改进党的作风。各级党组织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发挥了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共产党员在各条战线上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