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特刊 / 党建特刊 / 2019第7期 / 正文

大改革中“迎突破”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19-10-09 08:34

1.jpg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1979年1月8日至21日,中共陕西省委召开了省、地、县三级干部会议,讨论如何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陕西工作重点转移的问题。经过全省人民的艰苦努力,从 1979年到1981年,陕西国民经济扭转了困难局面,实现了工作中心转移,出现了经济效益持续好转的局面。

在农村,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级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迅速改变了农产品短缺的局面,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民的温饱问题。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保守观念和内陆意识,省委提出清“左”破旧、解放思想的号召,组织开展“千人百日”调查活动,召开省、地、县三级干部会议,在全社会开展清“左”破旧大讨论,干部群众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从农村到城市,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不断深入人心,封闭、保守的落后思想受到很大冲击,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逐渐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为下一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改革的成功刺激了工业领域的改革。1984年,我省从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推动横向经济联合、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入手,把企业改革及各方面的配套改革推向前进。

实施了承包制、租赁制等措施,扩大企业自主权;打破“铁饭碗”,进行以厂长负责制、工效挂钩、劳动合同制为内容的改革;对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革除“大锅饭”;对价格、财税、金融、计划以及流通体制等进行改革,大幅度缩小指令性计划;实施“科技兴陕”战略,成立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举办第一届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引进陕西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西临高速公路首开陕西高速公路建设先河。

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我省改革开放的步伐,据国家统计局1991年度对地区间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测算报告,我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跟上了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分值排在全国第15位,是总指数位次变化较明显的三个省之一,也是10个领域指数全面上升的三个省(市)之一。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在全国蓬勃兴起。省委、省政府立足实际,先后提出“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的发展战略、“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以存量换增量”的发展思路,以及“变资源富省为经济富省、变科技强省为产业强省、变文化大省为旅游名省”的发展战略目标,构成陕西开放带动战略的完整体系,对陕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实践产生了重要作用。

1993年,陕西进一步放开民用煤、粮食、油料的销售价格和钢铁产品及部分统配煤炭的出厂价格,对部分石油产品、化肥价格进行了适当调整,大大推进了市场决定价格机制的形成。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一大批区域性的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交易市场相继建立,全省集贸市场发展到2500多个,生产资料市场300多个。11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根据中央部署,陕西结合实际,从1994年初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还通过推进全员劳动合同制,逐步取消劳动力计划分配管理制度,实行双向选择,改革各种阻碍劳动力合理流动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力市场和平等竞争的就业机制,发展和健全各种形式的职业介绍所、就业培训中心和人才交流中心。

截至1995年底,发展较快的西安市,各种劳动力市场网点和服务机构达到240多个,而且土地使用权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全面进入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都有较大发展。

1996年,陕西坚持“两开”“四换”“三变为”的战略思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和水平。通过转让渭河电厂51%股权、转让西安至临潼高速公路20年经营权,用换回来的大量资金投资于电力和公路建设,靖西天然气管道工程、黑河引水工程、西安二环路、西宝高速公路等一批事关全省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项目相继完成;对口扶贫、甘露工程、村村通等成效显著。“教育奠基,科技兴陕”和“重点发展关中,积极开发陕南、陕北”等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福祉的长远规划逐步变为现实。

1997年底,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决定》和《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作为全省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促进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两个《决定》出台后,陕西非公制经济取得超常发展。

1998年,全省新增个体工商户143398户,注册资金15.61亿元,从业人员30.4万人;新增私营企业10471户,注册资金81.88亿元,从业人员13.69万人。新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比上年增长12.4%和70.4%,是陕西历史上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最快的一年,成为全国个体私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省份。

1999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动员令。陕西省委、省政府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和优势,在开发思路、发展战略和发展着力点上形成共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陕西省抓紧实施山川秀美工程。率先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自然保护区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平原绿化及绿色通道建设、绿色家园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

其中退耕还林工程覆盖全省97个县(市、区),累计完成1528.8万亩;荒山造林1730.7万亩,封山育林9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6.34个百分点。全省向230万退耕户、915万人发放粮食30.32亿公斤,“粮改现”补助、现金补助和种苗费补助120.99亿元。

从1998年至2002年的四年间,省委和各级党组织,带领全省人民完成了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把一个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陕西带入了21世纪。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9%,连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41.24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25.98亿元(含上划中央两税),是“八五”末的2.37倍。

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成为陕西由滞后发展走向全面振兴的历史转折点。从1998年到2001年,陕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60亿元,是“八五”的2.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85元增加到1520元,“八七”扶贫解决了383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先后将30多万生存条件极差的贫困人口移民搬迁。

但是,从总体上看,陕西经济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任务艰巨,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尤其是城乡差距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如何实现陕西的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陕西,成为陕西不能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十五”时期(2001-2005)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98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4倍。新建高速公路877公里,累计通车里程达到1225公里,在建高速公路1280公里,“米”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日趋完善。西康铁路、神延铁路、西合铁路建成通车,“两纵五横四个枢纽”铁路网构架建设加快。水利、通信、城乡电网和城市公共设施进一步改善。

5年累计退耕还林11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2万平方公里。“十一五”时期(2006-2010)是陕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西部强省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和艰巨的发展任务。2007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发出了建设西部强省的号召后,省委团结带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特大地震、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顺利完成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阔步跨入西部强省行列。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陕西部分地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陕西省委、省政府在灾害发生后紧急转移群众,及时调运救灾物资,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损失。2009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陕西把抓工业作为保增长的重中之重,及时出台了16条措施,进一步实施“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制定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意见,编制完成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落实推动西安高新区创建世界一流园区的政策措施。

2002年-2012年的十年,陕西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建设西部强省的奋斗目标,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全省经济社会步入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阶段。2006年陕西全省生产总值达到438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比预期目标高出1.7个百分点,提前4年基本实现建设西部经济强省“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

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685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新世纪以来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创2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10年,陕西省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陕西成功跻身“万亿元俱乐部”,陕西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