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是陕西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党在实践中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仍然在曲折中继续前进,并取得了很大成就。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陕西与全国一样经历了一场长达十年之久的内乱,“文化大革命”使陕西的国民经济受到摧残,遭受巨大损失,各方面建设因之也付出沉重代价。在坎坷和挫折面前,三秦人民用各种形式抵制着“左”倾错误。加上这一时期国家对重点建设的投资以及“三线”建设,陕西的国民经济仍然取得了新进展。
1966年到1970年,陕西省实施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三五”计划仅是一个初步设想。陕西是“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国家在财力、人力和技术力量上集中投入,在行业上重点发展钢铁工业、煤炭工业和国防、机械、化工、电子、仪器、仪表工业。同时大力开发水利电力资源,相应地发展轻工业。1969年以打“歼灭战”的方式完成九个地方“小三线”建设项目。
进入70年代,集中力量修建襄渝铁路和阳安铁路。投资161.39亿元,新建47个工矿区、镇,汉中、韩城、渭南成为初具规模的新兴工业城市。尽管“三线”建设遇到了“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但全省人民还是竭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使各项工程得以实施。在这期间,全省每年动员几十万人参加和支援“三线”建设,高峰期常年民工就有100多万。由于国家对工业建设的高投入,陕西“三五”计划设想的主要指标大体完成,这一时期全省的经济总体保持了较快增长。
1971年到1975年,陕西省实施了国民经济第四个五年计划,提出要把发展农业放在第一位,开展了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陕西农业基础条件有了改善,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到1975年底,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比1965年增加229.88万马力。新增有效灌溉面积比1965年增长87.5%以上。机耕面积比1965年扩大670.4万亩。农业总产值与“一五”“二五”时期年递增速度持平,粮食总产量比“一五”“二五”时期年递增速度提高了2.9个百分点。
在工业方面,建设了一批技术先进的大型工业企业,增强了陕西工业实力,能源、原材料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交通条件有所改善。在这期间,全省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比1965年增加了44.74万人。全省工业总产值相当于1965年的3.23倍,工业总产值比重上升到1975年的71.2%。建成了电气化铁路,全省铁路、公路通车里程有较大幅度增加。社会商品零售额每年递增7.9%,比全国同期高1.3%。
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事业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迁建、新建了16所大专院校,中小学的数量和在校学生有较大增加。新建20多个科研院所,完成一批重要科研项目,在科学文化、医疗卫生和体育等方面均取得了新成果。应当特别指出,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绝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全省经济建设还会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陕西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内乱,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经过全省人民的艰辛努力以及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得到恢复,并扭转了生产下降的局面。从此,古老的三秦大地,焕发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到1978年,全省国民经济得到进一步恢复,大部分社会经济指标比“文化大革命”前有所增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33.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农业总产值为35.5亿元,比上年增长5.1%,工业总产值为97.73亿元,比上年增长5.1%。粮食、棉花、油料、钢材以及居民收入等指标,均比上年都有增长。这一时期从整体上来说,全省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较前有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