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特刊 / 党建特刊 / 2019第7期 / 正文

打响经济建设发令枪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19-10-09 08:56

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共陕西省委在抓好各级地方党组织、人民政权建设和各项民主改革等工作的同时,紧紧围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这一中心工作,完成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统一财经和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等任务,贯彻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基本方针,促进了各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省委及各级组织、人民政权积极带领人民巩固政权,医治战争创伤,开展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进行各项事业恢复,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两战”胜利 稳定市场

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重要步骤是迅速组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并使之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是建立国营经济的重要前提。1949 年5月16日,西北局批准西安市委《关于接管方针及军事代表工作的决定》。根据《决定》规定,在接收官僚资本企业过程中,省委、省政府依靠企业中的工人群众,围绕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中心任务,一方面责成原有企业负责人办理移交清点手续,一方面发动工人群众积极配合对官僚资本企业的改造改组。接收清点委员会还吸收一定数量的工人代表参加,由他们和接管人员共同审查和清点企业财物,检举揭发隐瞒和破坏行为。

根据1951年初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没收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家及反革命分子的财产的指示》和《企业中公股公产清理办法》,陕西省对境内汉奸、战犯、官僚资本家及反革命分子的企业及其财产进行没收。这为新中国成立后陕西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壮大,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奠定了物质基础。

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另一关键举措是统一财政经济。1950年1月,省政府成立后,立即发出《关于打击金银贩子、消灭黑市、加强缉私工作的指示》,宝鸡、榆林、南郑等地遵照省政府指示,打击投机倒把,取缔金融黑市,加强缉私工作,在全省城乡发动拒用银元、维护人民币活动,使黄金、银元、铜元退出流通领域,人民币信誉得以提高。除用行政手段打击不法投机资本外,人民政府还着力解决货币与物资供应的不平衡问题,通过掌握足够的粮食和纱布来稳定市场,控制物价。西安市从1949年5月底到12月底物价数次上涨,12月比5月初上涨54倍。物价上涨,严重干扰社会生产和流通的正常秩序,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成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障碍。陕西省和西安市政府从各方面组织和调集大量粮食、棉纱、棉布、煤炭等人民生活必需物资,当物价上涨猛烈时,由国营商业在西安、宝鸡、咸阳、汉中等主要城市敞开抛售,对工厂、学校等非供给制单位进行平价配售,控制市场行情,抑制物价,迫使投机商人把囤积的粮食、煤炭、棉布等物资平价出售,使物价涨势回落。在稳定金融、物价的同时,各级人民政府积极发展国营和供销合作商业,巩固和加强国营商业在商品流通领域的领导地位和主导作用,打击不法商人,严格市场管理。截至1950年年底,全省共设立国营专业批发公司及分支机构248 个,农村供销合作社462 个。 “银元之战”和“粮棉之战”的胜利,有力打击了不法投机资本,初步稳定了城市物价和金融秩序。

统一税收 稳定财政

税收来源逐步由农民和私营企业的缴纳,转为公有制企业和单位的缴纳。在城市和农村废除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苛捐杂税,减轻群众负担,促进农业和工商业发展。各地人民群众踊跃缴纳公粮,交纳税款,积极认购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0年完成各项税收共8580.9万元,超额完成原定任务的20%多。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财政收入也逐年增加,1951年和1952年,全省财政收入总额分别为8580.9万元、13547.8万元。1950年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提出建立国家金库,并作为国家统一财政经济管理的八大重要措施之一。7月16日,陕西省分库正式成立,辖支库95个,支库设立经收处45个,分库及支库均按本年度财政收支系统划分的规定办理中央和地方的预算收支。地方金库款的支配权属于同级财政部门,各级政府对同级金库负有监督检查责任,地方金库受各级财政部门的业务指导。在各级政府和全省人民努力下,统一财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财政收支、现金收支、物资调拨的基本平衡,通货膨胀得到有效制止,物价逐渐趋于稳定,为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必要条件。

恢复经济  稳定社会

农业方面,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陕西人民经过三年的奋发图强和艰苦创业,全省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并有了初步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到1952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达到15.33亿元,比1949年增长28%,平均每年递增8.6%;耕地面积达到6805万亩,比1949年扩大228 万亩;可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353万亩扩大到525.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39.7亿公斤,比1949年增长20%;棉花总产量7.34万吨,比1949年增长68%;油料总产量138.6万担,比1949年增长23.2%。

1.jpg

工业生产方面,到1952 年底,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4.95亿元,比1949年的2.86亿元增长73%,平均每年递增20%。公私合营工业和国营工业每年以73.5%、66.7% 的速度递增,个体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业每年分别以5.3%、7.5%的速度递增。主要工业产品原煤103.4万吨、原油756万吨、生铁403万吨,耐火砖、发电量、棉纱、棉布、纸、肥皂、火柴等产品均比1949年有大幅度增加。

交通运输方面,截至1952年达到467百万吨公里,较1950年的284百万吨公里增长64.4%;铁路旅客年周转量397百万人公里,较1950年的147百万人公里增长166%;铁路蒸汽机车由1949年的67辆,增加到107辆,比1949年增长59%。全省公路通车里程由1949年的1908公里,增加到3863 公里;公路货运周转量3612万吨公里,较1950年的1637万吨公里增长121%;全省拥有民用汽车1402辆,其中载重汽车和客车1381 辆,比1949年的977辆增长41%。1950年7月1日,组建西安民航站,开辟了总里程1609公里的北京—太原—西安—兰州航线,是新中国成立后途经陕西省的第一条国内航线。经过3 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陕西人民认真贯彻新民主主义的建国纲领,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一中心任务,胜利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全省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发展事业 改善生活

经过土地改革,工商业调整和统一财政,全省财政经济状况逐步得到恢复并有所发展。到1952年底,全省社会总值达到18.28亿元,比1949年的11.84亿元增加54%;国民收入总额11.53亿元,比1949年的7.83亿元增加47.3%。人均国民收入75元,比1949年增加16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6.34亿元,比1950年的3.63亿元增长74%。地方财政收入达1.8亿元,总支出为1.11亿元。农民消费水平为每人每年64.2元,比1949年提高36.9%。全省全民所有制职工工资总额达1.12亿元,比1949年增长3.06%,陕西财政经济实现好转。同时,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工作取得较快进展。1950年初在黄河和渭河流域大面积推广小麦优良品种“碧玛1号”在国内首次揭示小麦吸浆虫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通过大面积防治,遏制了关中地区小麦吸浆虫的危害。

工业科技方面,开展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以及工艺技术的改进,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操作方法。开展重点矿区的地质勘探,发现了金堆城特大钼矿等一批新矿产地。新建成一批纺织、印染、整理和针织、毛纺织、缫丝、织绸以及纺织机械、纺织器材相配套的生产技术体系。建起电力、电工机械、输变电设备、仪表工业,建成省内第一条35 千伏输电线路。

教育方面,国家专项投资1735 万元,发展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到1952年底,全省的高等学校有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和西安医学院,在校生4711人,比1949 年增长107.35%;普通中学131 所,比1949 年增长8.94%,在校学生64342 人,比1949 年增长66.8%;中等师范学校20 所,在校学生8790 人,比1949 年增长207.67%;小学19301 所,比1949年增长34.9%,在校学生148.07万人,比1949年增长103.34%。城乡工农业余教育和扫盲活动普遍开展起来,有13.2万多名青壮年经过扫盲教育脱盲。

群众文化方面,人民政府对旧的文化事业进行改造和建设,1952年在西安市修建一个可容纳10万人的体育场、一个剧院和人民大厦。全省有文化馆126个、文化站9个,达到县县有文化馆。省、地、县共有图书馆113个。卫生医疗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增加医疗机构,壮大医疗卫生队伍。省、地、县普遍成立了地方病防治机构,大力开展地方病防治工作。

省委、省政府在这一时期正确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全省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陕西的财政经济状况得到根本好转,基本完成了社会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的各项任务,开始转向以发展工业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