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特别是从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陕北和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
在这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制定了一系列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指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这里,进行了伟大的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培育了光芒四射的延安精神;在这里,发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号召,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形成并迅速发展,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这里,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干部。
陕西解放战争前,在陕西境内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有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在陕西的区域,共25个县(市、区),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10万,最高行政机关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国民党领导的独裁专制政权,辖81个县(局),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916万,最高行政机关名义上为陕西省政府,实际上最高行政权在西安绥靖公署。
运筹帷幄转陕北
1947年3月,国民党集结25万兵力向陕甘宁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并扬言“三天占领延安”。此时,陕西解放区内只有正规部队2.6万余人和部分民兵,且装备、给养、兵员都极为困难。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决定放弃延安,转战陕北。
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经过西北野战军和地方人民武装的英勇战斗,在撤出延安后40多天,西北野战军便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重创国民党军,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
1947年8月,沙家店一役,基本上改变了战争形势。西北野战军的总兵力迅速发展到7万余人,地方部队3万余人,逐渐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西北野战军不仅在内线取得一连串战斗的胜利,而且大胆进入国民党统治区作战,两次攻打榆林、发动宜瓦战役、出击西府解放关中数十座县城等,迫使国民党收缩战线。
1948年4月21日,孤守延安之国民党军仓皇逃跑,延安光复。整个陕西解放区全部收回,并扩大黄龙地区成为巩固的解放区。经过一年一月又三天,延安失而复得。期间,陕西解放区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动员人民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数万名青年从军,十多万民兵配合作战,抬担架、运输军需物资等各项任务出色完成,保证了战争的胜利。随后,陕西解放区军民的工作重心又转移到生产建设、支援解放国统区的战争中。
国家解放换新颜
解放战争时期,陕西国统区内国共两党的斗争十分激烈。国民党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实施残酷统治,妄图维护其反动政权。中国共产党则在国统区内恢复建立了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武装,进行游击战争,并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人民大众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国统区的战争。
陕西国统区绝大部分地方是人民解放军通过战争形式分块解放的。其中一些地方经过反复争夺,几经较量才获得最后解放,少数地方是和平解放的。1950年1月11日,安康地区镇坪县旧城(钟宝街)解放,至此陕西全境解放,古老的三秦大地迎来了新生。
中共陕西党组织是领导陕西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力量。
无论是革命形势复轰烈、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还是白色恐怖、浴血奋战的艰难岁月,中共陕西党组织始终是领导陕西新民主义义革命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陕西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秘密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组建人民武装,发动并领导全省人民开展武装斗争,配合人民解放军抗击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支援人民解放军推翻国民党反动派在陕西的统治,解放了全陕西。
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共陕西党组织领导革命斗争的基本特点。
陕西省委根据中央的部署,于1927年冬至1928年春夏,在陕北、陕东、渭北等地组织领导了多次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1931年以后,中共陕西党组织先后领导创建了渭北游击队、陕甘游击队、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九军和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等几只革命武装,先后领导创建了渭北、陕甘边、陕北、鄂豫陕、陕南苏区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特别是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全国倾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和各路主力红军长征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落脚点,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出发点,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了极为特殊的重要的作用。
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共陕西党组织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取胜的重要法宝。
1936 年12月的“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中共陕西党组织的统战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各方肯定和赞扬。之后,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将统战工作扩大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全省的抗战力量,激发了各阶层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志。毛泽东对中共陕西组织的统战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盛赞对杨虎城第十七路军的统战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典范”。
1940年12月,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中提出的“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主要就是根据中共陕西组织的经验概括出来的。这个方针对中共组织在整个日军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的地下工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紧紧依靠人民,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陕西胜利的根本条件。
大革命时期,陕西的中共党员魏野畴、李子洲、王尚德、雷晋笙、刘含初、安存真、吴化之、黄平万、刘天章等创办进步刊物,举办平民学校暑期学校,广泛传播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提高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意识。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严密的包围和封锁,中共中央、西北局一方面缩减机关干部和非生产人员,一方面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有效地减轻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压力。人民群众为表达对中国共产党关心民众生活、为人民谋利益的感激之情,自发地向毛泽东赠送了“人民大救星”的牌匾。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陕西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各地都涌现出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争相参加人民军队的动人场景;各处都有人民群众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党组织和人民军队送情报、运公粮、抬担架、养伤员的英雄壮举。
陕西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仅《陕西省革命烈士英名录全集)记载的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土就有27152人,还有成千上万的无名英雄为革命献身。先烈的鲜血酒遍了秦岭南北、渭水两岸。魏野畴、李子洲、王尚德、刘志丹、谢子长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新中国建立后陕西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陕西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