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建基础设施,谋划乡村旅游,拓宽旅游产品销路,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依靠自身优势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组织举办佛坪秦岭大熊猫音乐节,开展“追赶超越脱贫攻坚”创作采风活动,营造脱贫攻坚文化氛围,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以文艺力量助力脱贫攻坚,是省音乐家协会义不容辞的责任。2015年至2018年,省音协先后派驻两名党员干部下乡,担任佛坪县长角坝镇沙窝村第一书记,结合组织优势,探索出驻村扶贫工作的新路子,为推进长角坝镇沙窝村脱贫摘帽做了大量工作。
2018年包扶紫阳县高滩镇白鹤村后,省音协每名党员干部和村中的贫困户结成帮扶对象,进行一对一帮扶。通过产业扶持、援建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资助贫困学生、文艺慰问、艺术培训等方式,大力开展帮扶工作,切实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为早日脱贫致富提振了信心,奠定了基础。
因地制宜,产业带动促增收
在沙窝村,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帮带贫困户发展产业。
打造“合作社+农户”带动模式。在党员示范引领下,广泛征求村民意愿,引导村民栽植山茱萸、天麻900亩,产业覆盖率达90%。成立专业合作社,农户入社占股分红,实行规范化栽培管理,配套技术支撑,畅通销售渠道。待山茱萸、天麻正式投产后,全村可增加纯收入360余万元,人均可增收3000元,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保障群众长期得实惠。
打造“资产+收益”扶贫模式。针对一些贫困户老弱病残,缺失劳动力的现状,采取“资产收益模式”创收。比如由村委会将32户贫困户的12890只鸡交给村合作社集中代养,合作社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接受村民监督。25万元的鸡苗本金实行滚动式发展,每只鸡苗每年按3元分利,32户贫困户可每年分得纯利3.8万元,户均1275元。同时,村集体入股15万元现金到合作社,每年可分红1.5万元,逐步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打造“公司+农户”订单模式。全村有26户贫困户与永明渔业公司达成订单合作协议,定购养殖鱼,公司配套技术服务。有劳动力的20户贫困户自行养殖种猪47头、商品猪424头,与饲料有限公司达成保底回收合作协议。全村52户贫困户散养土杂鸡3260只,由养鸡专业合作社以10.5元/斤保底收购,多渠道解决产业技术困难和销售之忧。
几年间,全村发展山茱萸6500亩、板栗350亩、猪苓3万平方米、天麻1万平方米、中蜂1700箱、冷水鱼25万尾。建设山茱萸示范园区2处、猪苓示范基地2个、冷水鱼养殖场2个,发展农家乐、农家旅馆7户,组建了以山茱萸、中蜂、猪苓、土鸡等产业为龙头的农村专业合作社6个、家庭农场4户。
着眼长远,乡村旅游谋发展
林下经济受产量、价格因素影响,旅游业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因素。
沙窝村隐匿在秦岭中段南坡腹地,境内植被丰茂、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达90.3%,素有生物基因库、天然氧吧之称。在县里重点打造沙窝-熊猫谷-龙草坪乡村旅游环线的规划中,修建沙窝村级旅游服务中心、停车场、自行车道等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带动农户发展农家宾馆、农家乐,农产品采摘体验园,形成农家乐集群,是沙窝旅游扶贫的重要模式。
村上及时成立了由驻村帮扶工作队、村两委班子以及热心群众组成的助卖团,联系去哪儿网、村游网等积极开展网络销售,通过微信等方式进行宣传,提高入住率,为全村农家乐建设开了好头。截止2018年底,全村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农家旅馆十余户。2018年3月茱萸花开时节,沙窝村每天稳定接纳游客300人以上。
同时,协会配合镇政府鼓励企业与个人依托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业和历史文化资源,研发、设计、销售具有鲜明特色且能满足旅游者审美、纪念、食用及日常使用等需要的农副产品、特色食品、手工艺品等,发展旅游商品带动造血脱贫。目前,沙窝村的蜂蜜地理标志认证通过了省级鉴评,冷水鱼、食用菌、中药材、土蜂蜜成为沙窝农业的鲜明特色。山茱萸营养果蔬和蜜饯产品荣获旅博会银奖;“熊猫米”、手绘石头画分获全国包装、产品创意类金奖,开发了根雕、石头画等乡村旅游纪念品。
利用已有资源建设旅游扶贫电商平台,协会帮助村民创建中国佛坪秦岭小镇微信公众号,拓宽旅游产品销路。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帮助农民解决蜂蜜、鸡蛋销售问题。累计为村民销售土鸡蛋15万多枚,土鸡700多只。指导村民开展农土特产品精美包装工作,还利用销售土特产品的利润,为村民设计制作了5000套土鸡蛋、土蜂蜜包装,免费发放给开设农家乐、农家宾馆的村民,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增收致富。
文化增动力,扶志又扶智
结合自身在大型文艺演出、综合文化活动策划等方面的优势,协会多次组织开展不同形式、内容的对口帮扶和送文化下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丰富和活跃了贫困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出了脱贫攻坚的文化氛围,教育引导和促进了广大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助推沙窝村脱贫攻坚工作迈出坚实步伐。
文艺演出重扶志。每年组织举办佛坪秦岭大熊猫音乐节,目前已成功举办九届。活动以“脱贫攻坚结硕果、全域旅游谱新篇”为主题,旨在展现脱贫攻坚成效,打响“古道明珠·静美佛坪”全域旅游品牌。音乐节以民歌邀请赛的形式为佛坪文化旅游宣传造势,推动了佛坪县文化旅游全面发展。2017年9月,省文学艺术界的名家精心为佛坪县打造了一台文艺扶贫慰问演出,深情讴歌了佛坪整县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事迹; 2018年,陕西省文联和省音协《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元旦春节慰问演出在佛坪县和引汉济渭工地共演出8场;2019年,“好歌唱三秦”结合“茱萸花海踏春”活动举行惠民演出,组委会向佛坪县捐赠价值百万元的线性音响设备1套。
整合资源重扶智。邀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专家、省政府“非遗”专家对沙窝村“一村一品”项目进行考察;联系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为沙窝村山茱萸观赏采摘园设计雕塑景观方案,指导乡村农家乐、农家宾馆庭院美化设计及外立面整治改造工作;联系县文化馆为沙窝村的每位贫困户题写了励志书法匾额,悬挂在贫困户家中的醒目位置,全面激发他们脱贫发展的内生动力;争取省财政支持沙窝村委会文化广场建设项目30万元,改善了村上文化基础设施;联系省文联和文化企业为镇、村捐赠了价值20万元的办公设备及文化装备;省文联、省音协向沙窝村捐赠了上万元的物资建立爱心超市,鼓励村民在创建文明乡村、争做文明村民活动中挣取积分,倡导文明新风尚。
志智双扶促发展。在沙窝村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一约五会”,做到志智双扶。“一约”即村规民约。“五会”即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乡贤文化促进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做到了有人管事、有章理事、规范办事。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全村群众破除婚丧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比阔斗富等陈风陋俗,倡导喜事新办、厚养薄葬、节俭养德、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