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建承建的CEC咸阳8.6代液晶面板项目钢结构吊装 蔺进士/摄
1950年3月,伴随着共和国的诞生,西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所属国营西北建筑公司在西安成立,拉开了陕西建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的序幕。从此,一代代陕建人筚路蓝缕,砥砺前行,他们栉风沐雨,立足三秦大地,转战大江南北,驰骋海外市场,用智慧和汗水筑就了一座座丰碑。70年来,一个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大型国企,如何在浩荡的市场大潮中激流勇进,迅速崛起?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陕建集团又如何擘画新蓝图,起航再出发?适逢陕建集团成立70周年,全国政协委员,陕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义光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思维变道,发展才能驶上快车道
2020年,适逢陕建集团成立70周年,您认为陕建能保持70年生机和活力的原因是什么?
张义光说,马克思曾有一句名言:“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今天,陕建能取得如此成就,首先要归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个伟大的时代给每一个人提供了伟大的平台、伟大的空间,也为每一个企业发展提供了伟大的力量、伟大的实践。陕建是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
如果从陕建发展的历史来看,支撑陕建发展有三个关键点。
一是优秀文化传承。资源会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陕建成立于1950年,曾长期隶属于原国家建筑工程部,先后参与荆江分洪工程、人民大会堂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一五”期间,156项国家重点工程,陕建承担其中的29项。正是这段“央企”历史,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再加之职工大部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而来,陕建逐渐涵养出“吃大苦,耐大劳,出大力,流大汗”的奉献精神和“开得动,站得住,攻必克,战必胜”的铁军作风。“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70年来时代在变,但奉献精神和铁军精神一脉相承,代代绵延。2016年,陕建用90天完成了CEC咸阳8.6代液晶面板项目65万平方米、13.5万吨(用钢量相当于3.5个鸟巢)的厂房钢结构吊装。2017年,用240天完成了全国一次性开工面积最大——52个单体159万平方米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工程的主体封顶。今年2月,2400名建设者用9天9夜建成了西安市公共卫生中心。一个个创造奇迹的陕建故事,正是优秀文化薪火相传的生动体现。
二是持续思想创新。只有思维“变道”,发展才能驶上快车道。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陕建不断打破思想桎梏,求变立新,逐梦前行。上世纪末,陕建推动管理层和劳务层“两层分离”,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管理技术密集型的嬗变。近年来,陕建突破所有制和地域壁垒,在省内外组建以股权为纽带的属地化公司,成为市场开发的强劲引擎。
三是矢志接续奋斗。企业的发展是一场接力赛。正是一代代陕建人事不避难,闯关夺隘的接续奋斗,陕建才跑出了今天的好成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一棒也有每一棒的“娄山关”“腊子口”。如今发展的接力棒落在我们手中,我们这一代人既要用好天时地利人和的陕建新优势,只争朝夕,跑出发展的加速度,还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着眼企业未来战略谋篇布局,特别是要落实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战略举措,增宽增厚企业发展后劲。
大不一定强,但小一定不强
陕建提出“五年两步走”的奋斗目标,建成千亿集团的第一步目标已经实现,陕建的第二步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确立这样的目标?
2017年,我们提出“五年两步走”的奋斗目标,第一步是到2020年建成千道”,发展才能驶上快车道。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陕建不断打破思想桎梏,求变立新,逐梦前行。上世纪末,陕建推动管理层和劳务层“两层分离”,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管理技术密集型的嬗变。近年来,陕建突破所有制和地域壁垒,在省内外组建以股权为纽带的属地化公司,成为市场开发的强劲引擎。三是矢志接续奋斗。企业的发展是一场接力赛。正是一代代陕建人事不避难,闯关夺隘的接续奋斗,陕建才跑出了今天的好成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一棒也有每一棒的“娄山关”“腊子口”。如今发展的接力棒落在我们手中,我们这56亿集团,目标提前两年实现。第二步是到2022年,实现企业整体上市和进入世界500强,其中整体上市我们同样提前两年实现。在刚开始制订第二步目标时,有人担心目标定的过高,难以实现,但陕建咬着牙坚持下来,事实证明这条路是走得通的。作为企业负责人,一定要有战略思维和战略定力,看准的事就要敢于坚持,敢于担当。战略目标不仅是方向,也是一种动力。战略目标的时间约束,目标任务的节点分解,形成一种以终为始的战略牵引力,倒逼作风调速,改革提速,发展加速。第二步的两个目标体现了规模和效益的辩证统一。实现企业整体上市,着眼于规范运营,体现的是高质量发展。陕建就像人一样,总体上看起来精气神不错,但也有许多体制机制“亚健康”。我们要通过上市来一次健康体检,祛除那些阻碍企业发展的“亚健康”,推动陕建进一步规范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永葆肌体活力,同时上市身份有助于提高知名度和信誉等级,实现与资本市场的充分对接,推进产融结合,使之成为一家管理规范、受人尊敬的现代化企业。
进入世界500强,立足于规模效应,着眼高质量发展。企业不成长就会消亡,这是企业发展的基本逻辑。有人说世界500强比的是规模,是大不是强。当然大不一定强,但小一定不强,世界500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世界各国的最高水平。建筑行业已进入分化时代,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加剧,不重视速度和规模,就很难有出头之日,获得更多资源。犹如森林的树木,只有长的足够高,才能获得更多阳光。努力迈进世界500强,不是为博得一个好名声,而是为拿到进入价值链高端、产业链顶端的入场券。
没有无速度的质量,也没有无质量的速度,这两个目标体现了高质量和高速度的统一,也体现了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和“做大”的统一。当然,要登顶这两座高峰并非易事,需要科学谋划,上下同心,非有滚石上山的毅力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不可。
纵观建筑业发展,行业两级分化和竞争加剧的态势愈发明显,科技化引领、规模化集中、国际化竞争、一体化发展,成为建筑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工程总承包、投融资带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并购重组、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成为建筑业发展的新趋势。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未来陕建将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战略引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科学清晰的战略能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以最快速度实现既定目标。目前我们正在制订企业“十四五”规划,聚焦产业结构调整,板块协同发展,优化区域布局,延伸产业链条,按照“发展差异化、经营区域化、管理精细化、法人属地化、机制市场化”的市场战略,引领企业跑出发展的高质量和高速度。
二是创新驱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以属地化合作、投资带动总承包和产融结合为重点,创新经营模式。要整合全集团的科研资源,邀请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组建高层次的研发平台,集中攻关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行业先进水平的“拳头”成果,使之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名片。创新市场开发,巩固省内市场的“主战场”地位,打造省内属地合作的升级版;紧跟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山东半岛等地区,践行“深融、深挖、深耕”理念,加快省外市场属地化,形成全国市场区域化,握指成拳,纵深推进。创新海外市场“出海”模式,抱大团,借大船,将“一带一路”机遇更多转化为发展红利。要以国家“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为契机,进一步厚植省内、省外、国外三大市场的新优势。
陕建承建的西安地铁六号线一期5标段二十八站至韦斗路站 蔺进士/摄
三是改革助推。拆除阻碍企业发展的一切藩篱,推动企业上市,加快内部资源整合,外部并购重组,打造企业的新支撑。做精做专装饰、钢结构、市政、能源化工、古建园林、地基基础等专业板块,发挥协同效应,打造专业品牌。发挥资本运作和资源整合的乘数效应,推进产业链上优质企业的并购重组。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要求,做大物流、劳务、物业、房地产、类金融五大板块。加快面向市场的内部改革,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四是降本蓄能。降成本是骨头上剔肉,必须“刀法”要好。要借助企业信息化管理工具,健全管控体系,实行精细化管理。建立基于互联网的集采大平台,挖掘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内部市场。树立底线思维,从制度上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五是党建引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进章程,将企业经营和党管方向有效结合。坚持党支部建在项目上,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项目一线的战斗堡垒作用。构建以“向善而建”为核心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把文化植根于每一人的内心,用文化拨动心弦,点燃潜能。
不要时时总算账,而要善于算总账
陕建提出了“为客户创造价值,让对方先赢、让对方多赢,最终实现共赢”的合作理念,请您谈谈这一理念的背景和意义。
为客户创造价值是企业存在的目的,利润只是企业存在的结果。企业只有在为客户创造价值中才能实现价值。从客户角度出发,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客户的获得感,做到同价质优,同质价优,同质同价服务优,让客户感觉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物有所值,物超所值。
“让对方先赢、让对方多赢”,这是对客户利益的排序和保障。现在大家都讲合作共赢,但过程中总有先和后、多和少之分。在合作中,如果总想把自己利益放在前面、占大头,合作伙伴就会越来越少。这一理念也体现了中国的“舍得智慧”,有舍有得,先舍后得,大舍大得。
“最终实现共赢”,体现了合作目的,也符合商业规律。我们倡导的共赢是建立在让对方利益得到保障基础上的共赢,是建立在长远合作基础上的共赢。我们不赞成市场竞争中的零和博弈,那不是共赢,而是多输。
有人认为这一理念是一种策略和姿态,而我认为这是企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处世之道。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吃小亏占大便宜,占小便宜吃大亏,企业也是如此,不要时时总算账,而要学会算总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