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深度贫困县“人才荒”难题,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镇巴县积极对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胆遴选在校优秀博、硕士研究生组建科技镇长团,打造“校地企”人才扶贫协作交流新平台。
真情实招引人才
按照“挂实职、给实权、负实责”的工作要求,对“科技镇长团”优秀博、硕士研究生,给予所在挂职部门、镇(办)班子成员同等政治待遇,明确主要分管农业、科技、人才等工作。县财政按每人每年1万元标准落实人头经费,所在单位按每人每月2000元标准发放生活补贴,并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明确博、硕士研究生挂职的镇(办)和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科技镇长团成员在脱贫攻坚一线“实战导师”,制订个性化蹲苗淬火计划,敦促博、硕士研究生尽快实现从“象牙塔”到“田间地头”的蜕变,确保优秀人才招得来、稳得住、接地气、能发展。自组建科技镇长团以来,全县先后遴选4批共60名优秀博、硕士研究生,吸引80余名专家、教授来县调研指导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为整县脱贫摘帽打造了一支生力军。
用育结合强储备
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制定《科技镇长团管理办法》,建立一站式科技服务工作站,结合全县茶叶、桑蚕、畜牧、腊肉、马铃薯、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先后聘请科技镇长团成员就读相关学院茶学博士、副教授余有本,蚕桑遗传育种专家、研究员苏超,动物学博士、副教授江中良,畜产品加工及质量安全控制专家、教授丁武,马铃薯遗传育种专家陈勤教授、药用植物育种专家舒志明副教授组建6支专家团队,同时再为每个团队遴选3—5名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组成多学科团队,为全县涉农企业和广大种养殖户提供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咨询、科学技术普及等常态化服务。
其中,无人机专家苏宝峰教授为镇巴量身设计出一套高效的山地茶园绿色防控方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习林杰探索建立腊肉全产业链标准与追溯体系,为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整合科技镇长团、县农民科技培训中心、职教中心优质资源,建立三农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创新“扶智与扶技”工作方法,累计捐赠农业书籍700余册,开展“推普+科普”为主题的“科技大篷车”、农用无人机技术、“互联网+”农产品营销等培训30余场次,涵盖家蚕养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药材种植、茶园建设和美丽乡村规划等多个重难点领域,培训贫困人口和一线技术人员3000余人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了一批乡土实用技术人才。
壮大产业谋长远
组织科技镇长团成员先后走访调研140个贫困村、522户贫困户、50余家涉农企业,找准了发展瓶颈和突破口,探索出一套“林-药-粮”土地综合利用的高效合理种植模式,优化了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有力促进林下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立足县域主导产业,集中流转土地780余亩,建立6个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推广工作,开辟“政府+大学+产业园(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新路径,实现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无缝对接。
依托产学研示范基地和专家团队科技力量,先后引进“龙井长叶”“强桑1号”“育711桑树”、彩色马铃薯等作物新品种20余个,集成和示范推广6215标准化栽植技术、黑色地膜覆盖除草技术等10余项标准化种养殖技术,带动贫困户发展茶园149户、蚕桑43户、彩色马铃薯446户、肉牛293户、中药材58户、生猪养殖1000户。瞄准市场需求,加大对28项优质特色农副产品的精加工、精包装和大推广,销售各类农副产品34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