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特刊 / 党建特刊 / 2020第11期 / 正文

临渭:做大人才成长“蓄水池”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0-12-31 09:39

     近年来,临渭区以引进高端人才、打造培养基地、发展本土实用人才为抓手,创新举措,扎实推进,全力写好人才助力乡村振兴“领、育、帮”三篇文章。

高端人才引“领”,涵养“一池活水”。大力引进高层次和紧缺特殊人才,实施人才招引“百千工程”,先后引进水利工程、植保、农机自动化、城乡规划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507人(其中78名乡镇事业岗位),招聘40名到村任职事业单位干部,重点加强扶贫工作队伍。充分发挥高端人才专业特长,用柔性引进高层次专家,推动全区专家工作站作用发挥,全区共建成省级农业专家工作站1个、市级专家工作站3个,围绕科技研究、农业增产、示范推广、技术服务、人才传帮带等职责任务,聚合力量,高质量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近年以来,临渭区柔性引进猕猴桃领域国内高层次专家6名、葡萄研究领域国内高层次专家7名、核桃研究领域国内高层次专家8名,为全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进行把脉问诊、建言献策、技术指导、科技研究、产品推广。大力支持专家工作站科研创新,开展科研课题20余个,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奖项6个,累计开展各类专业知识讲座200余次,培训人数达到3万余人,不断增强全区农业产业领域科技创新水平。

搭建平台精心“育”,做大“成长蓄水池”。紧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目标任务,以农村实用人才、创业致富带头人、农村经营主体带头人、高素质农民为主体,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培训指导,加快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技人才队伍。开展“人才送教行”活动,通过全区远程会议系统,组织开展种植养护技术、大田管理、村集体经济法律知识等线上培训。与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开展农民进课堂活动,推荐70名新型职业农民参加高职扩招,提高职业农民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断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搭建临渭职业农民微信公众平台,发放管理技术信息和培训动态。对职业农民培育资料实行电子档案专机存放,专人管理,纸质档案专柜保存,做到登记及时规范,目录内容清晰详实。建立农业特色产业实用人才示范基地(冬枣、香菇),发挥示范基地“双效能”作用,一方面作为当地农业实用人才培养平台,另一方面作为实用人才示范作用引领平台,带动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1.png

卫生服务团专家在崇宁镇永庆寺村开展义诊活动

专家人才悉心“帮”,释放“满园春色”。强化精准扶贫,探寻人才助推产业扶贫新举措,激发科技人才创业活力。根据全区各地农业特色,利用专家工作站和人才示范基地优势,采取现场观摩指导学习、讲座培训等方式进行结对帮扶,培养出所在领域乡土人才,增强本土农业科技含量,打造临渭特色农业。组建临渭区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中心,24小时公开接收村级和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技术需求,依托云上智农APP和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开展在线培训和远程答疑。目前,已安排上门技术服务270余次,组织开展产业脱贫技术服务(培训)2万余人次。开展人才服务团“三百活动”,组织全区农业、林业、教育、卫生、金融法律等7个领域专家人才下沉基层,根据基层实际需求,开展精准帮扶服务活动。各领域人才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排碱排涝、病虫管护、亲子课堂、高考讲座、专家入户诊疗、病虫害管护等服务活动,切实做到综合施策,按需服务。目前,已开展集中服务活动4次,分散帮扶活动160余次,举办专题讲座20余场,受益群众达到15000余人次,有效带动乡村人口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时,持续组织全区农业、林业、水利等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传经送宝,开展各类技术服务和实用技术培训。截至目前,全区各领域专家人才,共开展帮扶活动140余次,培训农村人才达600余人。帮助贫困村群众采购先进机器设备数台,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农业增收稳步提升。为农村培养一批高素质农民,形成了“培养一批专家、带动一方百姓、盘活一地经济”的良好效应,夯实持续稳定脱贫的人才基础。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