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武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兴长”战略,着力推进乡土人才培育“四个一百”工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加强顶层设计,精心组织部署。按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选择确定一批重点对象进行培养,统筹安排10名省派“三区”科技人才和70名县级农业科技特派员,对接进驻全县7镇1办、92个贫困村、21个涉农企业、10个示范基地、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苹果产业大户为中心,对105名年富力强、思维活跃的苹果种植能手进行重点培养,分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围绕特色种养业,精心筛选115户发展前景广阔、学习能力较强的种养殖能手,采取安排行业专家“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助的形式,进行重点培养,建立了结构合理的种养殖人才梯队;开展了“我为妇女授一技”主题活动,举办手工艺品制作、家政、电子商务、家庭美德等技能素质培训21期10050人(次)。
立足发展需求,强化技能培训。建立完善了农业科技特派员“春季、秋季”全县农业科技大培训长效机制,采取科普宣传、举办培训班、送科技下乡、发布科技信息、科技咨询热线等方式,立足产业需求,围绕中药材、果园管理、核桃栽培、设施蔬菜作务、旱作小麦良种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及畜牧高效养殖技术等关键技术,举办各类技能培训活动,努力在全县形成“知识改变人生,科技创造未来”的共识,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
围绕主导产业,推广新型技术。以做强做大苹果、设施蔬菜、中药材产业为主线,先后引进推广金丝皇菊等中药材新品种24个、引进瑞雪等苹果新品种5个、长旱58小麦新品种5个、金中玉等甜玉米新品种4个,榆黄菇等食用菌新品种14个,推广苹果无袋化栽培、蹲接换优等新技术7项,推动产业提质增效。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建成中药材初加工生产线3条,培育中药材产业专业合作社15家,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8142.85亩,成为继苹果、设施蔬菜之后的又一主导产业。
搭建创业平台,引领产业发展。以农业特色产业为依托,围绕“建设一个工作站,形成一支团队,培养带动一批人才,孵化一批企业,促进一项产业,服务一方经济”的思路,狠抓人才柔性引进和人才团队建设,建成长武县首批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5个,创建市级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1个,柔性引进外地专家19名(其中,高等院校教授10名、副教授2名,科研单位高级农艺师3名、行业优秀人才4名)。吸纳本地专家人才13名,带动培育本地从业人才600余人,实现人才由“零星分散”向“抱团集聚”转变,鼓励引导优秀人才向产业一线流动。
健全激励机制,营造重才氛围。组织开展了爱国奉献人才“十佳标兵”评选活动,通过层层推荐、资格审查、网络公开投票等程序,累计参与投票14万人(次),发放奖金6万元。组织开展了第七批县管拔尖人才推荐评选活动,进一步拓宽推荐评选范围,涵盖教育、卫生、农牧、科技、企业经营管理、乡村振兴等各个行业领域,经各基层单位逐级申报、层层把关研究,表彰命名第七批县管拔尖人才27名。将县管拔尖人才生活补贴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3000元,每年组织开展健康体检1次,外出考察学习1次。同时,建立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进一步提高县管拔尖人才政治待遇,营造了惜才爱才重才用才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