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特刊 / 党建特刊 / 2020第11期 / 正文

杨凌:“组团”帮扶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0-12-31 10:50

1.jpg

在杨凌实现常态化 “

“十三五”以来,杨凌示范区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把陕西省深度贫困县区和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科技扶贫的主战场,主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杨凌力量。通过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做给农民看;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教会农民干;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带着农民干;探索形成了大学推广、产业链企业推广、科技特派员创业推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展会推广、媒体推广等“六种模式”,帮助贫困地区提升自我造血能力,走出了一条科技扶贫新路径。

截至目前,杨凌建成的350余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覆盖陕西所有国定贫困县,遍及秦巴山区、西藏等7个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十三五”期间,杨凌面向陕西省有关贫困地区开展培训588场次,培训农民51953人次,受到贫困县区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专题调研确定“帮什么”。组织30位专家,分成4个调研组,赴11个深度贫困县,用时1个多月,深入了解当地自然禀赋和农业产业技术需求,为确定重点帮扶的产业、组建服务团提出了意见建议,确保了帮扶有的放矢、精准有效。

组建科技服务团“帮产业”。紧紧围绕《杨凌示范区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方案》,根据前期调研情况和掌握困扰当地的产业问题,以项目化的方式组建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为每个深度贫困县区确定2—3个重点帮扶产业,根据当地需要每个产业设立产业诊断宏观指导、产业技术和病虫害(疫病)防治、产品开发等3个子课题,面向区内科教单位广泛征集,通过课题评审的申报专家作为服务团成员,并由示范区科技创新局一名领导担任团长,定期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截至目前,11支科技服务团,69个课题组围绕深度贫困县区的中药材、茶叶、核桃、板栗、食用菌、特色养殖等23个特色产业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开展技术培训“帮人才”。坚持“请进来”到杨凌学,“走出去”到现场教,不断提升当地基层干部、技术推广人员和职业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仅今年杨凌面向省内56个贫困县区,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149场次,培训农民10703人次(其中面向省内深度贫困县区开展培训68场次,培训农民5225人次)。同时,强化杨凌农民技术职称证书考核认定,让持证农民通过技术服务获得更高收益,获得杨凌农民技术职称证书的1849名贫困县区学员,在推广先进技术、带动农民致富、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整合多方力量“帮技术”。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杨凌翔林公司等示范区法人科技特派员企业向深度贫困县区推广农业科技产品,建立生物防治示范基地,为病虫害生物防治提供技术方案;鼓励引导马新世等省级科技特派员,示范推广魔芋、中药材“产业技术包”,带领当地群众依托资源优势,开拓增收新渠道。为了便于群众掌握、使用农业实用技术,我们围绕当地中药材、茶叶、黑木耳等20个陕南共性或特色产业,修订增编通俗易懂、小巧便携的产业技术“口袋书”面向贫困县区免费发放。目前,口袋书完成第3次修订,印刷1.5万套,发放25万余册。

组织企业参与“帮市场”。引导产业链推广企业及龙头化企业在深度贫困县区建设生产基地、订单采购原材料。组织科技服务企业帮助贫困地区建立道地产品标准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开展“媒体助农扶贫”、“电商产销帮扶”和“消费扶贫”等活动,帮助当地搭建起快捷通畅的供销平台。目前,步长集团略阳黄精基地、三八妇乐集团柞水杜仲基地均已实现标准化订单生产,金麒麟公司镇巴食用菌生产基地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同时,杨凌检验检测中心也免费为贫困县区基地开展中药材、食用菌、茶叶等产业良好农业规范辅导。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