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针对基层人才短缺,后备力量青黄不接等现状,采取政策支持、引才回乡等举措,引导人才“上山下乡”。
强化硬措施,引得“活水来”。全面落实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政策措施,制订15个配套细则,完善招录、编制、职称等制度,定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对基层引进的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采取特设岗位聘用。与13家高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并挂牌成立商洛市人才联络站,精准引进免费师范生和特岗教师,大力实施基层卫生机构定向招聘。先后引进高层次人才800余名,招录镇办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100余名,医学类定向生、特岗教师等3500余名,为贫困村选聘大学生670余名,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4600余人次。
打好乡情牌,吸引“燕归巢”。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组织统战、科技等部门分类建立商洛在外英才信息库。采取登门拜访、座谈会等形式,推介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项目,以乡情为纽带吸引在外英才回商投资兴业。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吸引人才投身基层,开展“组团式”精准帮扶,建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孵化园,对回乡创业人才提供10万至2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在子女上学、项目扶持、融资担保等方面给予倾斜。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2亿元,支持1600余名在外英才回乡创办项目160多个,投资4.75亿元,辐射带动6.95万户、21.78万名群众增收致富。
培育主力军,打造“领头雁”。以“小木耳、大产业”撬动菌果药畜茶等特色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高标准打造李玉院士工作站,强化木耳研发、生产、销售、加工等全流程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选拔专业技术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从农村实用人才、高校毕业生等能人中选拔带头人。以村“两委”班子成员、致富带头人为重点,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对取得国家认可学位的,同级财政报销50%的学费,为乡村培养了一批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一技之长,能回得来、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人才。先后从农村实用人才、大学生村官中选拔村干部1400余名,学历教育1900余人次,举办专题培训117期2.7万人次,培养职业农民6400余名,农村实用人才6.48万名。
商洛农业人才服务团组织技术人员到田间进行指导
优化软环境,增强“向心力”。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重大决策征询专家意见和休假体检等制度,建立以基层为导向的人才荣誉表彰体系,聚焦基层加大表彰支持力度。实施优秀企业家、教学名师等8类行业优秀人才评选,对入选市级以上人才项目和取得首席技师、社会工作师等资格或荣誉的,均给予资金补助。建立人才创业平台120多个,支持创业项目140多个,评选表彰专家人才230余名,奖励资金810多万元,走访慰问专家1 5 0 0余名,发放慰问金164.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