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渭南市聚焦目标、主动作为,广聚人才、积极培育、搭建平台,推动人才资源向乡村振兴主战场集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多措并举引人才。优化刚性引才程序。渭南市针对县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现状,协调编制、人社等部门开辟紧缺特殊专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优化招引程序,不设置笔试,不收取考试报名费,招聘筛选至与岗位计划1:1的考生不须进行面试,直接进入体检考察;主动向各县(市、区)下放人才招引面试工作自主权。近三年,共选派“三区”支教教师2256人次、招聘特岗教师1757人,引进医疗卫生人才1500余人,有效地缓解了边远贫困农村山区教师、医生数量不足的现状。聚焦产业柔性引才。坚持把“人才链”建在“产业链”上,紧紧围绕渭南市的优势特色产业,依托企业、园区和科研单位等,加强专家工作站建设,吸引优秀高层次人才为渭南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共建成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市级专家工作站36个、县级特色农业专家工作站23个,柔性引进专家580多名。吸引人才向乡村流动,实施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十百千万工程,吸引创业成功人士、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等各类群体回乡就近就业创业,力争用3年时间,在全市各行各业分别扶持十个创业标杆、打造百家创业载体、培育千名创业之星、带动万人就业致富,推动人才回归、资金回流,有效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
创新方式育人才。开展直播培训。坚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培训不断线,创新乡村人才培训模式,通过电视、网络、手机三屏直播方式,邀请陕西省苹果产业技术首席专家赵政阳教授、省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缑耀武、省现代樱桃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蔡宇良等专家学者,开展苹果、酥梨、葡萄等主导产业春季管理技术培训网上直播活动和云课堂技术培训活动。组建技术服务团。2019年,组建6支科技特派员产业技术服务团,分别与7个贫困县签订技术服务协议,立足本职、发挥优势,为群众提供高效便利的技术服务,助力乡村振兴。通过“互联网+”服务技术和服务平台,开展各类培训60余场次,培训2000人次。开通服务热线。以农业专家为依托,成立市、县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中心,建成“12316”农技服务热线,24小时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实时解答农民群众生产技术难题,增强贫困户产业发展能力,有效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渭南市级优秀人才周爱英(右一)进棚实地技术指导农户
搭建平台用人才。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从市级人才专项经费中拿出230万元拨付给23个特色农业专家工作站,支持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依托专家站优质资源,面向贫困群众开展苹果、蔬菜、葡萄等农业主导产业实用人才培训15万余人次,达到引进一批专家人才、培养一批乡村人才、转化一批科研成果、帮扶一批贫困人口的良好效果。搭建农业专家服务基层平台。加强市农业专家服务团建设和管理,结合全市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积极开展产业指导、技术服务、对口帮扶等活动。实施目标责任考核,每三年根据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充实和调整一次,专家人数保持在40-60人,联系服务覆盖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在渭南广播电视台开设《农家四季》《壮壮帮忙》等电视栏目,开通服务咨询热线,及时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搭建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协调发改、工信、科技、农业等市级部门,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加快推进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和农业产业园区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组建陕黄河金三角创新创业联盟,承办创新创业大赛,参与杨凌农高会,发展产业联盟,为协同创新发展和乡村人才培训交流搭建服务平台,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目前,共组建中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39个、建成“众创空间”26个、中小企业创新研发中心89个,建立省级农业引智示范基地6家,各类农业园区346个,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辐射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