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特刊 / 党建特刊 / 2020第11期 / 正文

铜川:“软”“硬”兼施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0-12-31 15:28

1.jpg

铜川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和青山(左一)在耀州区马吉村对果农进行苹果园管理技术培训 

铜川市坚持“引人、育人、用人、留人”为一体的乡村人才建设发展体系,通过提升软环境、打造硬平台、激活新动能,形成乡村振兴人才全面发展新格局。

提升乡村人才振兴“软环境”。制定了《铜川市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专项规划》,对2018—2022年整体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明确了乡村人才振兴的目标任务。严格落实《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的实施意见》,明确鼓励支持搭建更加广阔的干事创业平台等7项具体举措,加大对基层一线特别是重点扶持区域的人才支持力度。同时,将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形成任务清单,纳入各区县、市级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任务,确保各区县打造一支规模大、留得住、用得好的基层人才队伍。全面开展“铜川市基层人才示范引领活动”,以乡村一线为重点,开展全市乡村人才振兴示范点创建活动,每年给予示范点3-7万元的人才项目资助资金,保证示范点人才的培训、培养、引进、作用发挥等工作高效开展。

打造人才以智扶贫“硬平台”。建立“铜川市农业专家人才库”,全市884名各行业农业专家人才入库,作为乡村振兴人才调配基础库,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紧紧围绕全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组织94名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铜川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组建成教育、卫生、文博、农业、工交财贸和社会事业6支拔尖人才服务团,定期定点在3个贫困县区开展“拔尖人才走进照金革命老区开展精准帮扶”“精准扶贫送健康,福泽百姓受赞扬”“发挥人才引领,助力脱贫攻坚”等活动,服务群众数万人次。加强农村创新创业主体培育,组建科技精准扶贫专家团、服务团、乡镇科技精准扶贫队,分别与农村产业合作社、农业科技企业、乡镇卫生院、乡镇小学等基层单位建立结对联系点,签订长期帮扶合作协议,提供一站式服务,固定基层一线破解产业技术难题。

2.png

铜川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杨邦民(前左一)在宜君县彭镇推广EM菌水稻育秧技术

激活人才创新创造“新动能”。实行“人才+项目(团队、基地)培养模式,结合村级产业定位,开展创新创业服务及培训,完成覆盖3万余人次。依托中省新型农民培育项目,已累计认定高级职业农民30人、中级362人、初级2582人,其中高级职业农民何继宏等3人入选全省首批职业农民领军人才。探索建立了铜川“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优质项目(优势学科)”暨柔性引才引智合作共享的新模式,面向全国引进顶尖人才团队,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团队。先后柔性引进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韩振海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等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团队。建立了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乡村振兴工作站,提供乡村振兴规划等系列服务。建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教学实习基地,促进设施农业产业发展。依托海升集团发展规划,引进近百人的高学历高水平农业人才,实施扶贫产业园项目。截至目前,铜川市各类人才在乡村旅游、设施农业等领域的作用已充分显现,秦人部落、樱桃采摘、香菇小镇已初具规模。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