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特刊 / 党建特刊 / 2020第11期 / 正文

咸阳:“三+”破“三题”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0-12-31 15:44

咸阳聚焦产业发展、基层需求,探索建立“三+”模式,破解乡村人才队伍三大难题,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向一线聚集,释放潜能,发挥优势,助推乡村振兴。

“政策激励+靶向引进”,解决人才紧缺问题。针对基层招才难、留才难问题,市委出台《关于实施“兴咸人才计划”加快推进咸阳追赶超越的实施意见》,利用5年时间,引进2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培育300名行业领军人才,给待遇、给平台、给荣誉,招引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队伍。出台《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的具体措施》《人才支持脱贫攻坚实施办法》,从项目申报、人才招聘、人才流动、职称评定、鼓励创业、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励人才向一线聚集。建立人才“编制周转池”,实行专技人才“县管乡用”或“县管校聘”,统筹使用编制资源,优先支持基层教育、卫生、农技等事业单位引进急需人才。开通“绿色通道”招才,加大对贫困地区人才倾斜支持,放宽人才准入门槛,降低部分县区招才学历、专业限制。去年以来,自主招聘2300余人,有效缓解基层医疗、教育领域人才短缺问题。实施本籍在外专家人才回归工程,与近500人建立常态化联系,招引智力、项目、资金回归,支持家乡发展。

“技能培训+示范带动”,解决能力不足问题。以“兴咸人才计划”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程,计划培育支持100名左右符合发展要求、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乡村振兴人才,给予每人5万元的课题研究、成果转化经费。市委把乡村人才纳入全员大培训范围,分级分层集中轮训,开设田间课堂、流动学校现场培训,做到能训则训、应训尽训,实现乡村人才全覆盖。市级财政每年预算3000万元支持保障培训工作。实施学历提高计划和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三名工程”,促进教育人才队伍发展;实施“人人技能”工程,表彰奖励“咸阳工匠”。在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农民发展学院,构建网络远程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服务手段,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全市认定培育职业农民11849人。选派380名专技人才到泰州学习,邀请泰州相关人员来咸举办培训38场次,培训专业技术人才600余人次。采取“人才+项目”“人才+课题”模式,着力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和种养能手。建立“企业(协会)+基地(合作社)+电商”“农户+网商合作社”等帮带模式,培养乡村实用人才,形成“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联动效应。

1.jpg

双矮苹果专家工作站驻站专家、县果树服务站站长吴晓政指导果农采摘苹果

“联合攻关+科技指导”,解决力量不强问题。针对基层乡村人才队伍知识结构、产业信息、业务技能等方面难适应产业发展的实际,实行产业﹢团队的模式,发挥专家聚集效应,联合攻关,实现以“人才链”支持“产业链”。创建“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44家,吸纳本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市突出贡献专家、“三五人才”、县管专家、拔尖人才等加入工作站,帮定规划、技能培训、技术攻关、培养人才、招才聚才。对评为市级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市财政补助15万元。组建由科技特派员、产学研技术人员、首席农艺师等280人参加的农业产业创新服务团队,开展技术指导、专题讲座、业务培训等帮扶活动,配套科研活动经费400万元。加大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聘任产业发展指导员1664名,到村到户到人精准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跟踪服务。开通实用人才创业资金申请“绿色通道”,引导鼓励其创业和兴办实体,为乡土人才解决“资金难寻”“政策难盼”等后顾之忧,累计向乡村人才、职业农民发放“惠农e贷”4000余万元,鼓励乡村人才创业致富,带领群众增收增效。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