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田秀娥(中)现场讲解奶山羊人工授精技术
近年来,宝鸡市围绕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内育、外引、兴产业“三轮驱动”,引导和推动各类人才向脱贫攻坚战场集聚发力,在乡村振兴一线大显身手。突出精准内育,提升乡村人才技能。抓实基层干部人才培育,先后举办镇街党委书记读书班、村党组织书记“守初心、促振兴”能力提升等培训班,全覆盖轮训基层干部2.1万人次。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立宝鸡市职业农民协会,举办全市乡村人才振兴研讨会系列活动,表彰全市十佳职业农民领军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750名,眉县职业农民王岁怀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林军科等6名高级职业农民被认定为全省首批职业农民领军人才。抓细乡土人才培育,加大农民种养殖、农村电商、乡村文化旅游等技能培训,举办各类技术培训2205场次,培训指导产业农户8.92万人次。
突出靶向外引,厚植人才智力势能。强化刚性引才,围绕产业发展和事业需要,大力引进高水平、高学历人才,定向招聘教育、卫生、农业行业专业技术人才。2019年全市事业单位刚性引进硕士以上研究生182名,累计引进清华北大毕业生30名。完善柔性借智,坚持政府“搭台”,企事业单位“唱戏”,持续深化“一把手进高校进院所”活动。2019年各县区先后与59所高校合作实施科研项目135项,柔性引进高端科技领军人才39人、高层次人才181人,累计6批次吸引116名清华大学博士生来宝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院士专家宝鸡行”活动,先后邀请侯云德院士等数名专家学者来宝鸡考察调研,为产业发展把脉会诊。汇聚社会合力,实施“百名专家人才下基层”活动,深入开展“百家社会组织进百村扶千户”专项行动,组织动员633户非公企业、235家社会组织向乡村振兴投入帮扶资金5300多万元,帮扶贫困户5852户,让1.7万贫困人口受益。
突出产才融合,积蓄乡村振兴潜能。坚持以产引才、以才促产,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和农产品加工“十园百企千亿”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科技示范园,支持各类人才领办创办产业化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全市建成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50个,市级农产品加工园区7个,培育引进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48户,国家级、西农大试验站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845个,家庭农场1071个,打造出眉县猕猴桃、千阳县苹果、陇县乳业、凤县花椒等“一县一特色”产业品牌,形成了集聚一批乡土人才、壮大一个特色产业、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鲶鱼效应”。“一主多元、五位一体”职业农民培育凤翔县模式,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十佳模式之一,千阳海升现代农业园区被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