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的陇县苏陕工业园标准化厂房
提起陇县,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风景秀丽的关山草原。然而,2018年我作为陕西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扶贫工作队的一员,在陇县八渡镇大力村一年多的扶贫工作实践,不仅对这里的山山水水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在参与和见证贫困村巨大变化的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三观”,淬炼了自己的灵魂。
“产投来的人”变“老宇”“兄弟”
刚到大力村时,乡亲们提起我和一同驻村的扶贫队员宇文法时,总是以“那两个产投来的人”相称。这既反映了群众对我们的不了解,也反映了群众与我们心理距离的遥远。观察到我的情绪比较低落,宇哥对我说:“既然参与了扶贫,就该对公司负责、对群众负责,做出一番成绩来。”
听了宇哥这番话,经过深刻反思,我决定将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作为扶贫工作的第一步,先从走访我们的老亲戚——公司定点帮扶的4户贫困户做起。
初次见面,尽管双方还不甚了解,但“亲戚们”见到我们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向我们诉说着公司上下对他们的倾力帮助,多年来每逢过节不忘看望慰问他们的深厚情谊。当时我就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把“将贫困户看作亲人”的理念践行下去。
于是我和宇哥便开始了频繁的入户走访,调研乡亲们的各种需求,为贫困户张安仁购买更换收音机、在贫困户司碎海生病入院时经常探视看望、为贫困户刘纺娟的儿子长期补习功课……随着入户走访工作的深入,我们与乡亲们的感情逐渐建立,他们对我们的称呼也变为更加亲切的“老宇”“兄弟”。
“烂泥路”变“水泥路”
“交通靠走,点灯靠油”,“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白天靠太阳、晚上入夜黑”。这是10年前大力村的真实写照。
从2012年帮扶大力村开始,产投公司就将改善村内基础设施作为重点,累计投入58.6万元,陆续修建了前往一二组、五六组、七八组的通组公路,建设了七组内的过水桥,实现了从“烂泥路”到“水泥路”,从“趟河水”到“过水桥”的根本性转变。
从2017年开始,产投公司又投入28万元,为村子建起了50盏光伏路灯。如今的大力村每到夜晚,光伏路灯便准时亮起,群众再也不用天一黑就“钻屋子”了。各种文化队伍也逐渐多了起来,妇女们结成了跳广场舞的队伍,村里处处洋溢着热闹的气氛,原来的“入夜黑”变成了“不眠夜”。
“小散乱”变“集约化”“规模化”
虽然此前产投公司已经投入100万元为大力村建设了光伏电站项目,为入股贫困户每年带来800元的分红收入,但在脱贫产业上,群众仍然以零散的养殖和种植为主,呈现出“小散乱”的特点,缺乏“集约化”和“规模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同宇哥一起,充分发挥从事投资工作的专业优势,调研了食用菌、中蜂、奶山羊、肉牛、中草药等多个产业,形成了详细的调研记录和分析报告,为村集体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2019年,村集体召开民主决策会,吸收各方意见,选定食用菌作为村集体产业发展方向。
村内的光伏发电板及光伏路灯
▼通组公路
入户走访,了解群众需求
为支持大力村集体产业发展,产投公司捐资60万元帮扶该村食用菌产业项目建设。在项目实施中,我们时刻关心工程进度,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义务劳动。
记得在菌棒安装之际,由于连降大雨,卸下堆放的部分菌棒已经开始发霉,这直接影响着20万袋菌棒的质量,关系着这批菌棒能否在今年顺利出菇,这可急坏了现场的干部群众。我和宇哥看到这一情形,立即下场帮忙,连夜抢卸菌棒,使菌棒及时安装到位,避免了可能造成的损失。
2019年8月,68座食用菌大棚按期高质量建成,成为该村一项长效脱贫产业。今年以来,已为村集体带来收入36万元,带动贫困户就业50户次,每户增加收入1000元,预计全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40万元。
一年多的扶贫路,让我这个从未在乡村长期生活过的人了解了中国基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学会了如何密切联系群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何为“初心”和“使命”,也从心底里激发起我扎根一线、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意愿。
扶贫经历让我摒弃了好高骛远的心态,去掉了身上的虚浮之气,培养了我务实的态度和踏实做事的习惯,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要解决贫困问题,必须沉下身去,同最基层的群众站在一起。通过与他们的交往,倾听他们的声音,才能找到切合实际的脱贫之路。通过扶贫的淬炼,我逐渐跳出了个人的小圈子,融入了集体群众这个大圈子,帮助群众提高收入、解决难题,让我收获更多的快乐与成就感。
未来我将继续与产投公司全体扶贫力量一道,让大力村早日驶入乡村振兴的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