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特刊 / 党建特刊 / 2020第12期 / 正文

向贫穷吹响“冲锋号”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1-01-26 17:06 作者:◎张振宇

不忘初心田刚 摄

1.png

一日从军,军魂入骨。屈指算来,我离开部队已经28年。于我而言,退伍,意味着在另一个岗位上延续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2017年,公司要成立驻村扶贫工作队,身为共产党员的我义不容辞地担起了扶贫攻坚这副沉甸甸的担子,成为山阳县西照川镇龙泉寺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

贫困户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

2017年5月6日,我们工作队一行5人来到龙泉寺村里。

这个村子位于山间小盆地,大山环绕,手机没有信号,进入村里,就和外界断了联系。

要扶贫,迫在眉睫的就是实现和外界的连接。将实际情况向领导汇报后,市公司网络部第一时间派人实地勘察,调拨资源,克服重重困难,两个月内为龙泉寺村建起了4G基站。

通信解决了,可交通是个大问题。从镇上到村子,只有一条20公里长的崎岖山路,日常生活用品需要到镇上购买,由于不通班车,大多数时候都是步行或者是搭乘村民的农用车,很是不便。

龙泉寺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大沟深,岩陡壁峭,距离县城200多公里,村里共有贫困户124户350余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没有经济收入来源,村里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留下的基本都是老幼妇孺。这样的恶劣环境,我们却从未想过退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所有贫困户的入户调查工作,并和村民们打成了一片。

村里的老人一见到我们就亲热地拉着嘘寒问暖:“娃呀,你们到这儿来受苦了,想吃啥了给我说,我给你们做。”孩子们如小喜鹊一般围着我们,叽叽喳喳地问东问西,一口一个叔叔叫个不停。淳朴的民风,热情的群众,让我们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

贫困户大多种植了猪苓、苍术等中药材,实施产业扶贫。一有时间,我和扶贫队员们就出现在田间地头,帮助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锄草、施肥。

作为村里的“调解员”。王保民跟儿子一家相处得不好,儿媳将其赶出家门,常年住在屋后的半间石板屋檐下。得知此事后,我多次上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终于化解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每年汛期来临之前,我们都会挨家挨户排查危房。2018年,在我们的劝说和安排下,4户村民另寻住处搬了家,可另外2户老人就是不肯离开。无奈之下,我联系上了老人在外地打工的儿女,反复沟通,终于让老人搬离了危房。儿女们在电话里感激地说,张队长,幸亏有你们操心,我们才能安心在外打工。

送水给他们,我们义不容辞

在龙泉寺村生活,最大的困难不是寂寞,而是没有水。由于气候和地理环境因素,村子里面没有一处水源。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只能在雨雪天,用锅碗瓢盆接水,用水窖蓄水,攒着省着用到下一次下雨。洗脸的水,留着晚上洗脚,洗完脚的水,留着浇地。几个月洗不上澡是常事。

2017年的夏天又比往年热了许多。烈日下的龙泉寺村,更如一张饥渴的嘴,苍白皴裂。

我带领驻村工作队员们上山下沟的寻找水源,半个月后,终于在距村子12公里的山脑上找到了一小股水流。这对于龙泉寺村的老百姓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一阵欢呼雀跃之后,问题来了,水源在一面峭壁上,必须爬上去,村子里的老人孩子,空手上去都困难,更别说背水了。

在和村委会的同志们一番讨论后,大家都斩钉截铁地说:“送水给他们,我们义不容辞。”

于是驻村扶贫队就开始上山背水,每人每天跑两趟。我们的双肩被磨得通红,双手也被山石划出无数道口子,可是为了让村里近百人喝上干净水,看到老人和孩子们脸上漾起的幸福笑容,我们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直播带货助扶贫

7月初,我参加了山阳县政府组织的“村级党组织第一书记代言代销扶贫产品活动”,和金副县长一起为龙泉寺村的黑木耳直播带货。直播那天销售额突破2.68万元,我兴奋得一夜都没睡着。

走在村子里,看到家家户户地里的连翘已经开始零星挂果。在2018年种下的这1000亩连翘,明年将迎来丰收年。一架架木耳如士兵整齐地排列在地里,长势喜人;远处一排排光伏电板鳞次栉比,在夏日的阳光下汇成蓝色的海洋。

木耳、连翘、光伏,这些产业和项目犹如脱贫“三驾马车”,正拉着龙泉寺村奔向小康路。

三年多来,虽然远离家人,生活艰苦,但是真心为村里做了点实事好事,群众就把我们当作亲人。想到这些,心里甜滋滋的。对军人出身的我来说,龙泉寺村就是我新的阵地。讲农家话,进农家门,感农家情,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我再次吹响了前进的号角。

▼山阳县意发生态农牧有限公司为入股群众分红

2.png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