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什么
没有特色优势,种地如同“鸡肋”。蒲城县罕井镇武仪村属于渭北旱腰带地区,下辖8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7800亩,人均2.6亩。传统农作物以种植苹果、小麦、玉米为主。
但是由于缺水,小麦玉米产量低而不稳,收成好的年份每亩小麦玉米可以产粮600斤左右,利润约100元(不含劳动力);正常年份只够口粮,遇到旱灾连种子也收不回来。种植苹果不在优生区,因为质量问题卖不上价。
守着一亩三分地,辛苦一年没收入,农户们找不到出路,只能随大流一哄而上,等种好了,价格回落赔了钱,又另找门路。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严重束缚着农户们脱贫致富。守着武仪村旱塬,如何利用现有的土地做好产业扶贫?
找准资源禀赋,劣势变为优势。省市场监管局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认为,要对武仪的产业“动手术”。
改变产业结构,培育脱贫支柱产业。当地老百姓有种植黄芩的历史传统,然而因为种植方式传统,效益并不显著。
黄芩作为陕西名优道地药材是首批十大“秦药”之一,在陕西已有40多年人工种植历史,发展黄芩种植产业大有前途。工作队邀请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白成科副教授调研黄芩产业,白教授给出了科学的结论:“渭北旱塬土地平坦,土层深厚,农田成片,是‘秦药’黄芩的道地产区之一。干旱的土地有利于黄芩积累有效成分,减少根茎腐烂。这里具备高品质黄芩规范化、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独特的条件,有利于打造渭北旱塬可溯源高品质的地道黄芩生产示范基地。”
▼蒲城光伏产业打造生态走廊 视觉中国 供图
有了科学的调研论证,工作队争得省局和当地政府支持,积极发动群众,培育脱贫主导产业开始起步。
怎么种
推广标准化种植,产量稳质量高。种植黄芩虽然是个管理相对粗放的产业,但是没有科学的种植技术,仍然挣不到钱。种植管理好的农户,每亩可以产1200公斤,种植管理差的只能产200多公斤,经济效益相差6倍。
▼晒柿饼 视觉中国 供图
为此,驻村工作队发挥职能优势,在黄芩种植过程中推行标准化生产,着力扩产提质增效。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陕西省黄芩种植技术规范(陕西省地方标准)》,并对贫困户进行培训指导,将黄芩种植技术要点印制成招贴画贴在农民家里,便于随时查询。
起初,老百姓对采取标准化种植不认可。当地许多农户觉得:“我们世代耕田种地,有的是经验。”对标准化种植中药材都觉得不可思议。
驻村工作队耐心给农民算账:黄芩属耐干旱植物,在渭北旱塬的适应性非常强,管理相对粗放,近三年成熟一季(第一年播种、除草,两年半后即采收)。若能实现规范化机械化种植,将大大降低农户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人工成本,农户的收入也会提升,形成“三降一升”的格局,也不影响外出务工挣钱。
群众们从最开始的抵触、不理解、不配合,再到后来,通过科研专家进村辅导科普规范化种植技术。这些措施让农民看到了黄芩未来发展前景,纷纷开始种植黄芩。武仪村黄芩产业发展蓝图也就此展开。
2019年新增黄芩种植面积达400余亩,2020年新增面积近2000余亩,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近2万亩。
怎么卖
武仪村黄芩种植已初具规模。2019年,武仪村农户自发种植黄芩已达到4200余亩,按平均亩产量600-1000公斤(湿货),平均纯利润也在5000元/亩左右,经济效益是种小麦、玉米等利润的5到10倍以上。
让企业和农户直接对接,农民心里踏实,企业药源放心。工作队积极联系国内省内知名企业到武仪村考察收购,使农户们懂得带着市场的眼光看问题。
目前,武仪村黄芩产业基地获得“陕西省定制药园”“陕西省重点产业链项目”,并被省中医药管理局推荐为“国家级中药材产业扶贫基地”。武仪村黄芩产业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基础,黄芩种植让当地农民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金钥匙”,为实现产业脱贫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