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9月驻村到现在,两年的时间转眼到了结点。在宝鸡市榆林铺村驻村的这段时间,从春天的郁郁葱葱到冬天的寒风阵阵,脱贫攻坚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
转变身份从象牙塔到基层
“你看你个女娃娃,到村里来可能不适应哟!”“都是个研究生哩,怎么下到我们村里来工作?”
这是我2018年9月初到榆林铺村时被问到最多的话。当时的我听到这些话会微笑地点点头。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村上自己的小房间,听到父母在电话那头问道:“怎么样,适不适应?环境好着吗?有没有洗澡的地方?”眼泪还是不争气的掉了下来。擦掉眼泪笑着告诉爸妈:“大家都特别照顾我,东西都帮忙收拾好了。毕竟小时候也在农村呆过嘛,可以适应。”
收拾好心情,第二天就和四支队伍走村入户,说农话、做农事,摸村情、探实底。
我所驻的榆林铺村地处凤县最南端,距离县城40余公里,面临着地处偏远、特色产业发展不突出、全村1300余户绵延316国道14公里等客观实际。
担心交流不顺畅,村两委班子一有入户的机会就带上我,亲切地向村民介绍:“这是我们村新来的选调生,小杨,大学生村官,在咱村上待两年。”起初入户时的陌生与紧张慢慢“消失不见”。一年的时间已经熟悉村上62户贫困户的具体位置,榆林铺村最远的与留坝交界的李兔户、海津沟内最深的何惠民户都留下了我们的脚步。
入户走访后,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为每一户贫困户建立具体台账,制定“量体裁衣”式“脱贫药方”。
在产业发展上,我们集思广益、听取群众意见、借鉴兄弟村先进经验,依托316国道沿线与毗邻紫柏山风景区等优势发展香菇大棚种植、林麝养殖、中蜂养殖等特色产业,向上争取开展紫柏小镇开发、“四强四好”示范村创建等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我们用行动打消村民的疑虑,信任也在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慢慢建立,真正实现在实践中完成从象牙塔到基层的转变。
找寻激发内生动力的法子
村上的贫困户中有几户是扶贫干部心目中的“老大难”,他们有能力脱贫致富却不愿意靠自己双手劳动,“等靠要”思想严重。
村上的老党员杨泽柱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管理自家培育的10多亩的松树苗,积极发展中蜂养殖与猪苓种植,同时担任村级保洁员。2016年杨泽柱实现稳定脱贫。
脱贫后,杨泽柱始终觉得要为群众干点事情。看到村上有些老年人出行困难,便想用自己的理发手艺免费为村里的老年人理发。这一想法得到村上的大力支持,并为其配备了剪刀、梳子、推子等理发工具。在幸福院开展活动时,杨泽柱都会早早的到场,为有需要的群众理发。而不能到现场的群众,只要一个电话或一声吆喝,杨泽柱都会丢下自己手头的活去为他们服务。
在“道德储蓄”、“三讲一评一榜”的活动现场,老党员贫困户的现身说法让“老大难”贫困户红了脸。活动也在各位贫困户的发言中演变成了如何学好技术、发展产业的研讨会,现身说法的方式大大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为疫情防控贡献一份力量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给脱贫攻坚最后的收官带来了不少压力。在疫情防控期间,村上的志愿者与党员同志舍小家顾大家,奋战在防控第一线,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为老百姓筑起一道安全屏障。党支部书记叶全贵带病挂点滴依然坚守在值守点;贫困户蒋伟主动申请加入突击队,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都是一个个在基层防控一线的“螺丝钉”,却闪光在战疫岁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