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特刊 / 党建特刊 / 2020第12期 / 正文

小山村打开大世界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1-01-27 15:14 作者:◎高进孝

▼朱鹮 视觉中国 供图

1.png

文同村,一个质朴的秦岭南麓村落。据史料记载,这里早在秦末就已建村。村民们世代以务农为生。层叠的山峦,墟里的烟火,就是古诗中的山水田园。良好的生态体系,让众多的生物在这里栖息繁衍。最知名的品牌就是“朱鹮栖息地试验区”。

在文同村扶贫攻坚的日子里,每天清晨我都会在一阵阵清脆的鸟鸣声中醒来。穿上绒衣,套上运动鞋,开始一天的工作。

晨光熹微中,村民们已经到田里开始干活。碰面的时候总要问问我:“吃了哈?”我也急忙回答:“吃了,吃了。”

“娃最近回来了吗?农活来得及干完吗?”“家里申请的养殖贷款,进度如何?还有什么困难吗?”遇到贫困户,我总会多问几句。

在村里待的久了,偶尔回西安,同事们常笑我,说我的普通话都变味了。我觉得这味儿变得挺好。“洋县普通话”让我越来越像村里人,也越来越被老乡们接受。

寻找金山银山

今天,我和村干部要迎接一批山外来客。我们要把这小山村的美介绍给他们,让他们认识这里、喜欢这里,让小小的文同村走向大世界。

文同村地处朱鹮生态保护区。在这里经常能看到朱鹮。人类的活动直接影响了朱鹮的繁衍和生存。为了给它们建造一座美好家园,朱鹮保护区里不能使用化学肥料和杀虫剂,也限制污染性工业企业建设。

因此与其他地方相比,这里的农业和工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第一产业发展不足,第二产业系统性缺失,造成了劳动机会较为缺乏,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社会经济生活活跃度较低,这些因素使得当地的贫困问题较为突出。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时常思考怎样做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发展,让村民们都能过上好日子。

这次的访客来自优选营地。在一次交流活动中,优选营地的负责人介绍了他们的项目设计,其中一项生态环境科考研学触动了我。

文同村不就是一个很好的生态研学点吗?朱鹮保护、清洁水源、生物多样性,这恰恰是生态研学所需要的学习场所。活动现场我与营地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回到村上,我召集村干部一起讨论、发掘村里的生态优势。又分头做村民的工作,和他们充分沟通、形成共识。村委会又邀请洋县教育局、朱鹮保护管理局和优选营地的专家来文同村开展了一次实地考察。

一个极具生态保护的科考研学项目——濒危动物(朱鹮)科考研学——就此确定下来。

▼二重唱 石铜钢 摄

2.png

守护秦岭生态

研学项目落地的日子,第一批16名中学生来到文同村。许多孩子是第一次深入秦岭,这里美丽的风景吸引着他们。一位在美国生活了8年的高一学生感叹着:“老师,这里太美了!我以前都没听说过。我的家乡有这么美的风景,我爱这里!”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和热爱让我欢欣鼓舞,我们的小山村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大世界。

生态环境,这个以前只是写在书本上的概念在这次研学中变成了真实的感受和存在。村民向导带着同学们探索大山大河,认识各种植物、动物。随队老师带领同学们开展了水质调查研究,收集标本,做科学检测。大自然的实践课堂让平面的知识变成了立体的能力素质。

研学活动启发了这些中学生的思考,他们不只看到了自然,还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研学总结研讨时,孩子们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看法。

“请问朱鹮保护的目标是什么?有没有计算过保护朱鹮的代价?”“通过研学我看到了我们生态保护的成就。可是我也关心这些村民的生存和发展。他们为了生态保护牺牲了许多发展机会,今后他们该如何发展、如何致富?我希望有机会能够多做几次社会调查,找到问题的症结,想一些办法,看看我能够做一些什么事情。”

研学活动让这些青少年接触了自然,了解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直至把自己纳入到生态保护当中,自觉思考如何为生态保护出力。

一个个面向实际、面向未来的问题,让我对这些孩子们刮目相看,更深化了我对科考研学的认识,坚定了我在洋县发展秦岭生态科考研学产业的信心。

乡村的美丽图景

如何做好“两山”转化是我们这些扶贫干部的工作重点。

我所在的文同村相对闭塞,实体经济发展落后,同时它也有着明显的优势,那就是优良的生态环境。

引入生态科考研学是一次尝试。在实践过程中,我也对文同村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文同村,只是大山里的一个普通村落。然而对于山外的人来说却是一个大世界。

一次成功的科考研学让我们看到了发展的机会,但距离产业化发展还有着很大的差距。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让山外面的人为壮美山河喝彩,让山里的人为幸福生活自豪,让美丽乡村实现“绿水青山”的价值转化。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