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特刊 / 党建特刊 / 2020第12期 / 正文

我们的“丰收”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1-01-27 15:26 作者:◎王泽承

▼位于秦岭南坡的陕西商洛镇安县木王山 黄延 摄

1.png

2018年7月6日

派驻到镇安县丰收村任脱贫攻坚驻村干部已有一个月,一个月的走访与了解,我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着实沉甸甸的。

丰收村名为“丰收”,却是一个国家级深度贫困村。这里交通条件落后,人均耕地不足2亩,且大多为山地。整个村子青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了,留守的老弱病残村民居多,整个村子有579户2235人,其中贫困户就有208户606人。

记得当我第一次跟着老队员前往大山深处的贫困户家时,还没有从骑着摩托车享受大自然葱绿的美景中脱离,就被那满目的土墙所震惊。

我看到院子里歪歪扭扭肆意生长的植物,看到起居室地板上的黄土,看到他干瘪的双手和凹陷的眼眶,看到他和他的家人正在承受着强大的痛苦。

▼丰收村的烤烟

2.png

在来之前我还豪情壮志、信心满满,然而通过这一个月的走访与梳理,我真真感受到,想要帮助丰收村脱贫,实实在在为人民办实事,不做夸大的形象工作,从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出发,力争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应成为我的工作宗旨。

2019年2月

镇安的冬天真是冷啊。这里没有暖气,靠着炉子喝一杯热茶。来到丰收村已经有半年,我也终于有一点时间来写写东西。

这半年,很累,很辛苦,但我却无比满足与充实。

大部分的贫困户已经搬下了山,住到集中安置房内,小区内也逐渐充满了孩子的欢声笑语。

入户走访时,我看见5岁的月月站在小土堆上,手里拿着一把小铲子,帮爷爷铲土。那专注的眼神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女儿。我拿起手机准备拍下她,她抬起头,对着我的镜头比了个剪刀手。她的父母为了能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选择外出打工,而我们扶贫驻村干部,需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丰收村服务中心 叶建峰 摄

1.png

我们多次组织开展助学和送温暖等爱心活动,通过与老人、儿童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所需,为他们送上了慰问金、过冬羽绒服、学习用品、棉被等生活用品。在关心老人、儿童基本生活的同时,也努力改善他们现有的生活状态。

快要过年了,明天要去联系企业,看看我们的猪肉能不能卖个好价钱,让贫困户们,都能过上一个幸福年。

2019年6月

农业发展离不开产业用水。丰收村山大沟深,村民一直靠天吃饭,遇到自然灾害就毫无抵抗力。丰收村四组的赖胜庆家就住在山顶上,平常生活饮水就去一个很小的涝池挑水吃。人的用水都不敢保证,牲畜和农作物就更差了,而且他本人还有严重的肺病,没法做体力活,一家两口生活十分困难。

了解到他家周边有一处小的泉眼,可以修建一座小的蓄水池,通过水泵把水抽上来。

我立刻行动起来,在和村干部及有蓄水池修建经验的村民商讨后,初步得出一套修建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周边还有几户村民也缺水。

▼丰收村长乐蚕桑合作社 叶建峰 摄

1.png

扶贫不能光想着自己帮扶的贫困户啊,村上还有那么多其他人帮扶的贫困户,一些非贫困户其实也很困难。所以这个蓄水池还得扩大修建。

但这样成本上升了,超出了扶贫资金预算,原先方案暂时没法继续进行。

经过多次和镇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协商,积极和分行领导商量解决对策,先是发动蓄水池会惠及到的村民,让他们每家无偿出一个人参与修建,然后自己拿钱垫付修建需要的砖、水泥、沙子、钢筋等材料,并联系人将材料运送上山。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成功建好了蓄水池。

这个蓄水池最后的花费比市场价低了近一半。昨天回了一趟单位,同事说我晒黑了。我想,我这肤色,换来一个蓄水池,值!

扶贫工作没有捷径可走,要想把这项工作做好,要真正走进群众,心系群众,做群众的服务者,用心去体会群众的疾苦,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才能真正感受到群众的苦与乐,才能真正帮助到他们。

到今天,我已经在丰收村任扶贫驻村干部两年三个月,我清楚的记得每一条山路,看着一个个小朋友慢慢长大,看着每一户贫困户脱贫……

我想,在我帮助他们的同时,他们也教会我一个道理:付出的人生,最有价值!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