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日报创刊8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希望陕西日报“为组织群 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作出新的 更大的贡献”。这既是对陕西日报的期望,也 是对在中国报史上有着典型意义,在各个时期 都把“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群众呼声”的群众 路线作为办报宗旨的高度肯定,为处在重要历 史发展期的陕西日报以及新闻宣传行业指明了方向。
1940年3月25日,边区群众报诞生在延安 的窑洞,从创刊的第一天起,报头位置就大大 印上了“群众”二字,“群众”和“为民情 怀”就成为这张报纸的精神内核,也是其办报 宗旨最深沉的底色。
群众性是一种思想理念
1939年,正是陕甘宁边区建设抗日根据 地的艰难时期,毛泽东提出创办一张适合群众 需要的报纸,并亲自定名为边区群众报。边区 群众报以鲜明的群众性,“说出了边区群众要 说的话,讲出了边区群众要知道的事情”,从 问世初始就被群众称为“咱们的报纸”,后来 成为边区发行最广和延安创办的报纸中出版时 间最长的报纸。后来这些办报理念一直在陕西 日报的发展中代代传承。
理念决定着报纸总体价值取向和风格。无 论何时何地,陕西日报都将传播意识定位在群 众,围绕人民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来生产和传 播新闻信息,这是一项基本的导向。如今立足 于党的思想文化建设、媒体发展态势及国内外 传播环境,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和马克思主 义新闻观,与我们业已形成的弥足珍贵的精神特质融合起来,既把握了时代之脉搏,又能 彰显科学理性精神。这是我们对于陕西日报 长久的新闻实践探索中得出的基本理论和实 践的归结与提升,这种观念还将指引未来发 展。
群众性是一种行动姿态
陕西日报资深记者李迢1946年就加入边 区群众报,在他的回忆录里我们看到,“我 到报社上的第一课是向群众学习,由一位较 老的记者带着,到延安附近一位农民劳动英雄家里,和他同吃、同住、同上坡,熟悉他 的生活,倾听他对当前生产和基层工作的意 见。”“群众喜闻乐道的、拥护的、赞扬 的、期望的,就是记者所深受感动的,由不 得要去采访的。”从前辈的话语中可见一种 可贵的“目光向下”的姿态,洋溢着始终融 入群众和服务群众的敬业精神,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以人民为中 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俯下身、沉下 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的指示一脉相 承。新闻记者最有机会靠近基层、靠近群 众,要怀着对群众的真感情,真正写人民、 为人民采写,与人民同欢乐、共忧患,用好 手里的话语权、报道权,使党的声音传得更 开、更广、更深入。
行动姿态源于新闻人自觉的角色认知,而 角色认知是记者编辑们明确自身责任,投身 新闻工作的指路明灯。如今融媒体场域下信 息环境更加复杂,新闻生产压力更大,媒体 环境转型更快,更需要新闻生产核心群体有 清晰的角色认知。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 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 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是融媒体场域下新 闻记者的角色认知价值指引,而群众路线是 接地气的保证,只有保持这种行动姿态和工 作导向,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到生 产生活中去,与人民群众摸爬滚打在一起, 才能把好新闻业务之根、人生价值之根、为 民情怀之根。
群众和群众路线是陕西日报灵魂所系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强调,“80年来,陕西日报秉持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群 众呼声的办报宗旨,向群众学习、为群众 服务、为群众讴歌,在各个时期发挥了重 要作用”。回首陕西日报的80年,其实都 是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始终 把群众放在心上、把焦点对准基层、把服 务落到实处的80年。从战争前线到工程一 线,从劳动模范到科技能手,从工厂农田 到灾区疫区,从企业家、贫困户到“时代 先锋”“陕西好人”,一件件事、一个个 人、一条条信息,背后无不是一代代编辑 记者的见证和记录,无不体现着报人的情 感与思索。
更多反映群众的呼声、愿望、意见、要 求,更好组织、宣传、凝聚和服务群众, 是下一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 指示的着力点之所在。报纸要始终把群众 的生活日常、心中期盼、对幸福的美好追 求,摆在报道的首位。群众关注的诸如衣 食住行、教育社保、收入养老、医疗环境 等,就是群众的日常。只有时刻关注关心 关爱群众,帮助帮扶服务群众,才能为群 众所接受所拥护,才能真正发挥好组织、 宣传、凝聚和服务群众的重大使命。
陕西日报这份带有群众胎记的报纸,这 份能够守道义、传薪火的报纸,注定能赓 续血脉守初心、继往开来再出发,注定能 更丰富、更坚定、更有活力,注定能散发 出史诗般的厚重魅力。
(作者为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西北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