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特刊 / 党建特刊 / 2020第4期 / 正文

解码和平村社会治理模式

——沣东新城“和平之路”座谈摘编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0-07-22 11:38

近期,沣东新城“和平之路” 座谈会在和平村党群服务中心 成功举办,此次座谈会旨在以和 平村为典型,探索独有的“和平” 致富模式、基层治理模式、创新 发展模式,解码和平村“党 建+”模式的特点及成功原因。

会上,陕西省委组织部、 省委党校、省社科院、陕西师范 大学等领导专家学者分别从 不同角度作了交流发言。通 过对“和平”样板的内涵剖析为 创新城市发展拓宽城乡治理 的延续性提供指导意义。


“三心二异”打造发展新模式 

省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处长杨孝武

“三心”即初心、民心和恒心;“二异”指异 于常规,异于常人。

初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 初心和使命在白世峰书记身上得到了充分的 体现。正是因为白书记 30 年初心不改,一心 为群众谋福利,和平村才能从一个偏僻落后的 小村庄发展到现在融入大都市核心圈的“富裕 村”、“明星村”。

民心:村支部书记是村上的根,是村上的 魂,是这个村上发展的希望。和平村 30 多年 的发展更印证了这一点。赢得群众就是赢得 民心。正是因为有这种一心为民的情怀,白世峰书记才能得到和平村的党员、群众这 30 多 年如一日的支持和信赖。


省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处长 杨孝武

1.jpg

恒心:做一件好事容易,当一次典型也容 易,难的是数十年如一日,一辈子当典型。和平村这 30 年来一直是典型,不断在发展、在进步,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异于常规,异于常人:80 年代农村土地改 革实行承包到户,和平村结合村上的实际情况 把土地返包,走出了一条正确的路。现在和平 村 的 发 展 模 式 ,已 经 成 为 一 个 符 号、一 个 标 志。能够冒着政策的风险做出这个决策,在当时来讲是异于常规,异于常人的做法。如果当 初没有迈出那一步也就没有今天如此辉煌的和平村。


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 宋海风

2.jpg

创新基层治理体系 

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宋海风

和平村的“党建+”模式,就是一个创新基层治理体系。

制度化:和平村有双评双述的制度、党员 议事制度、党务公开制度,党员联系群众等一系列制度。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政治与法律研究所副研究员 薛金慧

3.jpg

民主化:凡是涉及村级发展的重大事项和 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要通过党员大 会和村民代表议事会议讨论决定。

依法治理:和平村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 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保障村民实行自治,依法办理村内事务。同时大量引进从事法律服务方面的人才。

高效率:2018 年和平村城改,用了三个月 的时间,六千五百万拆迁奖励补偿金,完成了 全村 406 户 13.8 万平方米的全面拆除,这个效 率是非常高的。

从以上这几个方面,我们能看出来,和平 村是基本符合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

和平村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个理念有机统一在基层的一个鲜活的诠释。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王俊拴

4.png

基层治理也需要党建来引领。和平村为我们的城郊型农村改革可持续发展,探索了一 条新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可持续发展一个 就是做大蛋糕,一个是把蛋糕分好。

和平村“党建+”模式创造了一条基层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子,解决了如何 把蛋糕做大、把蛋糕分好的问题。和平村为什 么能够长时间一直保持稳定发展,就是因为政 策制定的非常精细化,特别具有可操作性,从 而避免了很多矛盾。


    沣东新城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马艳红

5.png


   《西安日报》 记者肖持纲


    6.png


如何推广和平村党建模式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法律研究所 

副研究员 薛金慧

和平村的党建模式的特点,有三个方面: 

“党建+”模式始终把危机意识贯穿在于党建工作的始终。2008 年村民已经实现了一 定程度的小富,但是村党委没有停留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现状上,而是带领大家又实行了股份 制改革。和平村的发展一步一个台阶,从一个 质变到另外一个质变,是来源于领导班子的危机意识,并把这种危机意识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党建工作中。


    和平村党委书记 村委会主任 白世峰

7.png

把责任意识贯穿在党建工作的始终。和 平村把村强民富作为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带 领着全村老百姓共同富裕,这源自于基层党组织的责任意识。

把创新意识贯穿于党建工作的始终。创 新是发展不竭的动力。和平村积极创新工作 方式,构建党建工作新模式,总结起来有五条经验。

一条原则。以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思想为指导,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 力。和平村党委在基层党建过程中,始终把全 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自己的原则。

一个定位。和平村在发展工作中始终能 够坚持村党组织作为一种领导核心这样一个定位。

一条主线。和平村在“党建+”模式中,始 终坚持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和推动基层治理 创新这一条主线。

一个方向。坚持以密切的党群关系作为 党建创新的基本方向。

一个保障。始终坚持加强制度建设,这是 和平村党建+模式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

如何推广和平村党建模式,这种模式一方 面体现在党建引领农村产业发展方面,当前仅 靠农业来发展农村和农民是非常困难的,所以 一定要找准一个第二产业来带动和引领农村 的发展。同时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优秀 的人才,这对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 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把和平 村“党建+”模式和经验进行拆分,以便可以在 更广的范围和区域进行推广。比如“党建+集 体经济”、“党建+工业园”在推进农村产业发展 方面更适合城郊村和城中村推广和借鉴。而“党建+三变改革”“党建+自主村庄改造”“党 建+基层治理”可以让更多农村学习和借鉴。


和平村的模式是否可以复制?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王俊拴

和平村可以复制的东西,是党委有权威。 拆迁是一个最难的问题,和平村无一起群众上 访事件,而且拆迁费比周边便宜,这种现象与 党委领导是有关系的。“心中有党、心中有民、 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只要做到这些,群众就 会支持你。

党员干部有责。党员包巷,党员包户,责 任很具体。和平村全村共有 1527 人,党员有 132 名。一个党员带领着十个村民向前走,这 个村就发展起来了。党员带头作用很重要,关 键是怎么样发挥,如果党员发挥的作用是负效 应,那就不可能向前走了。

走共同富裕道路。富裕不是说大家都一 样有钱,而是解决村民们的后顾之忧,满足和 平村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全体村民走向共同富裕。

和平村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有 两个条件,一个是白世峰书记带领的党委领导 班子可持续时间长,这是重要保障。另一个就 是 集 体 经 济 ,如 果 这个经济都变成了私有化 的,那么群众就失去了安全感。某个人可能是 不能复制的,但是党委成员的相对稳定性是可 以复制的,这也有赖于上级党委的指导,有赖于 党委自身的进步,以及民众对于党委的支持。

群众参与。现在很多人都把民主理想化 了,认为民主就是让民众出主意想办法,这是 完全不可能。领导决策能力、带动能力关乎企 业未来发展,所以说最终都要依靠领头人的引 导,但是每一个领头人都是稀缺资源,是不可 复制的,我们一定要爱护、珍惜。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发展 

沣东新城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马艳红

按照省委组织部的要求,扎实推进书记、 主任“一肩挑”,截止 2019 年 10 月 30 日,沣东 新城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已超过50%。


▼“和平之路”座谈会现场

8.png

当然我们在基层党建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村集体经济 发展不均衡、党员老龄化、村两委班子成员理 论素养偏低,村民思想意识落后等问题,影响 了我们城市化的进程。

面对这些问题,和平村主动向沣东党委提 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胆探索实行自主城 改。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进行村庄的改造和治理工作。

作为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第一个自主城改的村,和平村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 作用,激发党员向心力,使党员干部真正成为 群众的贴心人。充分发挥“连心桥”作用,坚持 党建引领,依法民主治村。率先在全省实行了 农村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资源 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走出了一 条工业化、股份化、自主城改主动迈向城市化 的全村共富之路。

三个维度个人认识和把握和平经验 

《西安日报》记者肖持纲

是从时代的背景和意义上,从时代背景的 意义上来讲,我觉得要把和平发展置于中国城 市化创新城市发展模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中国人民站起 来、强起来、富起来的这样的大的背景下来了 解和认识和平经验的意义。

和平村成功经验最大的特色是和平发展的 路径和创新性选择。创新性的路径选择是和平 村很特独有的一个内容,包括集体化、工业化、股份化、主动城市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因为只 有正确的路径选择才能看到一路的好风光。

“和平经验”的精神实质和内涵。精神内涵 是和平经验的核心和灵魂,其中就有党建引领,选好党建领头人,信念坚定,集体经济,共同富 裕,勇于变革,民主治理,精神文明和和谐稳定, 这些都是“和平经验”的精神实质和内涵。

党建引领是一切工作的基石 

和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白世峰

和平村的发展总结起来就是:坚持党建引 领,坚持民主决策,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 道路。

坚持党建引领,“四个长期”促提升。长 期保证村上的稳定和谐、长期抓好营商环境 建设、长期抓人才队伍建设、长期抓精神文明建设。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