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白世峰
从 1986 年上任至今,30 多年来,白世峰坚 定不移地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积极探索 和实践主动城镇化、就地城改化模式,走出了 一条工业商业化、集体资产股份化、自主统筹 城镇化、管理民主化的新型和谐共富之路,被 誉为改革开放 40 年陕西省村庄中“折射农村 改革路”的一个典型范例。
“和平”致富模式是什么?“和平”城改模式 有什么特点?和平村能够持续壮大的源泉是 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本刊记者专访和 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白世峰,探析和平 村的发展“密码”。
《当代陕西》:和平村从当年的村民饿肚 子靠救济到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5万,从落后 破败的贫困村发展到村集体年可支配收入 5600万元以上的“明星村”,您认为这其中的动 力来自哪些方面?
白世峰:以前的和平村确实十分贫穷,村 里连一家盖砖瓦房的都没有,都是土坯房,改 革 开 放 后 ,分 田 到 户 也 比 较 晚 ,1983 年 才 开 始,人均 0.75 亩土地,这在农村是很少的,当时 村集体还负债 50 多万。土地刚下放到村民手 中,家家户户也只是种地解决吃饭问题,没有 其他收入。
1986 年,我开始担任和平村党支部书记, 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首先,发展历程艰 难归艰难,但村上安定团结的局面,村两委班 子团结稳定的局面,保持了很多年,如果没有 这个基础的话,很多事都没办法继续下去,这 是和平村整个发展过程中的支撑,或者说是一 个引领,这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群众的信任是无价之宝。我上任之 初,村上的环境特别差,到处都是垃圾、粪堆,每个街口都有个大粪堆,我带领村民拉垃圾, 村干部们带头劳动,拿的镢头、铁锨,雇的小拖 拉机,整治村容村貌。那会也没有钱,没有铲 车,都是人工做这些工作。这让我和村干部初 步取得了群众的信任。
解决了垃圾问题后,当时村里的路是泥泞 不堪的,1987 年,我们就用在外面包工程、给 镇政府修路挣到的 2.7 万元,修了村里 4 公里 路。硬化道路修了路以后,群众很高兴,原来 下雨都在泥地里走,现在出门路好走了。刚开 始先修村里主道,然后一个巷子一个巷子的 修,一年修一条,两年修三条,就这样一点一点 把路修好。那几年,在外面赚点钱,回来就修 路,这干的是民生工程、基础工程,在群众中一 点点树立起了形象,聚起了民心。
从 1985 年到 1989 年,这几年,群众的信任建立起来,为之后的土地流转、“三级所有” 取消、自主城中村改造等工作奠定了基础,也 让后期的发展工作很好推行。
《当代陕西》:据我们了解,和平村实现由 “穷”到“富”的转变是因发展投资环境起家,这 样的发展思路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怎样推行的?
白世峰:“ 无 工 不 富 、无 农 不 稳 、无 商 不活”,没有工业富不起来,没有农业吃饭是问 题,没有商业发展就没有活力,从这方面来讲 我感觉到还是要发展工业。
上任刚开始,我通过多方联系,带领村民 外出承包小工程,为村集体掘回了第一桶金,这笔钱用于村内道路修整、实施绿化等环境整 治工作。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了真正 的发展,当时一家兰州的生产甘草酸的企业,因为他们当地的投资环境不好 ,想 在 陕 西 这 边建厂子,获知这一消息,我去兰州给人家表 态、承 诺 ,把 这 家 企 业 引 了 过 来 。 我 们 建 厂 房,他们装设备、经营,厂房建好企业搬进去 后当年就给村上分了 12 万的利润,可观的经 济效益让我看到了致富希望。
投资环境是生产力,投资环境也关系到群 众的利益,这是我们村引进的第一个厂子,也 受益了,这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只有工业才 能富起来”,在这个启示下,我才想着要千方百 计招商引资。但是农村办企业集体办不成,“集体买马个人骑,骑着几年变成驴,再骑几年 一张皮”,农民一办企业办着办着就成自己的 了。所以,拓宽工业化发展道路、走向共同富 裕,必须实行土地集体经营。对此,我在村“两 委”会上提出:打破一家一户经营模式,由村集体进行土地反包,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经营、 统一分配”,通过“借地生财、招商引资、滚动发 展”,凝聚共识。
▼社区花园
企业入驻以后,问题也清晰地显露了:为 客商创造的投资环境还不能使他们安心,不仅 是用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跟不上,而且当 时村民们还缺乏善待客人的胸怀,更有“外桶 下到了自己井里、正好任我宰割”的想法。对 此,我及时召开村“两委”会讨论研究,在条件 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全力搞好硬件设施,同时,加强村民教育,我对村民说,能不能实现双赢, 主动权在我们手里,我们引商爱商的观念树立起来了,环境好了,企业就会发展壮大;反之, 就会两败俱伤,就会导致谁也不敢来我们这里 投资,我们的贫穷也就很难改变。“保护企业的 存在和发展,就是保护村民自身的根本利益所 在。”这是我一直对村民强调的一个理念。
有了一定数量的企业后,立足工业化发展 基础,我们申请创建和平工业园,走上了非农 化、工业化发展之路。后来就不是村上引进企 业 ,而 是 企 业 蜂 拥 而 至 ,千 方 百 计 要 来 和 平 村。到 1995 年,村上大小来过 50 多个企业,到工业园成熟的时候,达到 158 个企业。
▼白世峰多年来参加各项会议证件
之后,村“两委”会做出决策,把集体经济收入的一半以上投入到改善硬件环境中来,并 成立了工业园企业发展促进会、法律服务部、 水电服务队、绿化保洁队、义务消防站等组织, 为客商提供全程优质服务。到现在,我也一直 是这样的理念:我们做好服务,让商户一心一 意经营,他们赚到钱我们自然而然也能获利, 我们的经营理念、服务意识,最终都形成一种“洼地”,让人、财最终都“流”到这里来。
《当代陕西》:和平村解决了“贫穷”问题,但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与共富水平的提升, 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如:重分配、轻积累,急功 近利、分光吃净的传统思想导致的发展再投入无保障、缺后劲问题;社会人才难以进入管理 层问题等矛盾突显,面对这些状况,如何管好 集体经济,实现长久共富?
白世峰:和平村发展到这个阶段,传统管 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市场化的发展要求,即意味 着不创新管理体制,就会出现村富民心散的局 面;不创新管理体制,和平村健康共富就不会 有保障。
2008 年初,“对村集体资产实行股份制改 造”的改革提上了村“两委”议事日程。经过充 分调研和倾听专家意见,在党员、家庭主事代 表广泛协商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召开了第一次全村家庭主事代表大会。我在会上给大 家说,股份制改造是牵涉到每个村民切身利益 的大事,也是农村管理体制的一场自我革命和 提升。其目的是建立适应市场的新经济组织,消除传统体制下农村难于进入市场的短板和 弊端,实现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实现大家 健康共富、全村永续共富。
村里坚 持 股 改 实 施 过 程 向 村 民 全 方 位 公 开 ,初 期 印 发 了《征 求 意 见 书》,明 确 股 改 实 行“ 土 地 、集 体 经 营 性 资 产 ”双 轨 分 配 机 制 ,村 民 享 有“ 土 地 入 股 分 红 ”和“ 集 体 经 营 性 资 产 入 股 分 红 ”的 分 配 权 ,由 全 村 户 主 进 行票决。
先后召开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全村家庭 代表等 20 余次民主协商会,形成了纲领性文 件《和平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村民参与分配 资格界定细则(草案)》,后来又经过上上下下 百余次协商、修改,村民满意率达到了 90%以 上。2009 年 3 月 19 日 ,全村股东通过无记名 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 23 名股东代表,由股 东代表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董事会、监事会机构。
下一步完成了工商登记注册等工作,实现 了村民变股东、集体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有 效分离、管理企业化,更有效地对接市场,打开 了社会资本、人才、资源自由流通、优化组合的 通道,特别聘请了 20 余名大学生、研究生进入 村委会工作,为和平村稳健发展及市场化提升 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撑,解决了人才制 约瓶颈问题,吸引留住了优秀人才。
从村民教育到民主协商、从建立“议事堂” 到股份制改造,我们村的民主治村模式和改革 求共富、促共富理念,也越来越完善。
《当代陕西》:和平村的“城改模式”近年来 为人们津津乐道,高品质的群众安置房在西安 市城改村中独一无二,让和平村民实现带着就 业、带着资产、带着文明进城,在这方面有什么 可借鉴的经验?“和平”城改模式有什么特点?
白世峰:2010 年 10 月,和平村被西咸新区 沣东新城托管,融入新区发展规划。如何围绕 西咸新区国家级“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主题有 所作为、提升群众共富水平,成为我们村改革 发展的新命题。对此,我提出“依托集体经济 股份化基础,自主实施城中村改造、主动推进 城市化”的设想,得到了新区的大力支持,并被 列为“陕西省城中村改造试验村”和“西安市统 筹城乡发展试验基地”。
2011 年 8 月,我们村自主城中村改造拆迁 正式启动拉开了帷幕。城改中各种利益的复 杂交织、拆迁的难度、尖锐的矛盾,成为社会关 注的热点和焦点。但村内的事再难,说透了就 是一个“利”字,只要我们是为大多数群众谋利 益,就一定会赢得大家的支持;只要干部心正、不偏不正,也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依托多年形成的民主协商机制,通过大小百余次协商会研究、修改、完善、民主决议,出 台了《和平村城改拆迁安置方案》。这是一个 可以使大多数普通村民资产增值、受益的方 案,特别是其中少数富裕户让利、向个别落后 户倾斜的条款广受好评。
与每户签订了《拆迁安置协议》,顺利完成 了后续建设设计、招投标等民主公开流程,并 设立“自主城改资料专柜”,接待干部、工作人 员及群众查档近百次,让群众明明白白算账,高高兴兴拆迁,全程参与建设,公开透明、公平 公正的选房安置。
城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让全体村 民带着优质住房、优质资产进城,不让一个人 掉队。在利益面前,党员、干部一定要有带头 让利思想,特别要让困难家庭、弱势家庭感受 到集体的温暖。签订拆迁协议时,是干部、党 员带头签字,做出了示范,拆迁协议签完、开始 拆除旧房时,我指挥拆迁队从自己的老宅挖下 了第一铲。
总结“和平”城改模式有四大特点:一是用 时短、全程几乎零矛盾,问题有,但没有激化,从丈量面积、签订拆迁协议到完成全村旧宅拆 迁,只用了 3 个月时间,整个拆迁过程全村无 1 户“抢建加盖”,无 1 起群众上访事件;二是成 本 低 ,拆 迁 费 用 比 周 边 村 节 约 近 三 分 之 二 ;三是群众每户分的面积大,平均每户 324 平 方米;四是安置房质量高,容积率低,两梯四 户,通风透光,低密高绿,并且配备水源热泵 中 央 空 调 等 环 保 现 代 的 高 科 技 设 施 。 这 些 特 点 在 西 安 城 中 村 改 造 甚 至 整 个 陕 西 都 是 独一无二的。
《当代陕西》:在您看来,和平村的发展“密 码”是什么?和平村能够持续发展壮大的源泉 是什么?
白世峰:和平村的发展用四句话来说,一 是党建引领民主治村。民主治村靠党建,村上 的大事决策、民主决议,都是靠党员发挥作用,党 员是实现民主治村的主体,党员必须公平公正,才能在村上发挥引领支撑作用。
二是人才队伍的建立,人才问题解决了之后,和平村才真正实现了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是民主治理,多年来,村里定期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全体村民等不同范围的民主会 议,经济收支定期通报,重大事项集体议决,以会建制、以制治村,以会明理、以理服人,所有 发展资料均如实归入村上档案室,公平、公正、 公开、透明,让群众心里亮堂起来。
四是投资环境,投资环境的建设始终如 一,坚持不懈,始终坚持“帮忙不添乱,纠错不 罚款”“服务客商、发展自己”,以此带来的发展 成效也在直线攀升。
综上几点,我们不断解放思想,把党的组 织建设抓好,把投资环境搞好,把文明建设搞 好,村上发展的软实力就是靠这些来支撑,这 也是和平村持续壮大的源泉。
《当代陕西》:就和平村目前的发展趋势, 对下一步的发展有何规划?
白世峰 :随 着 高 新 一 中 沣 东 中 学 、沣 东 新 城 和 平 小 学、西 安 和 平 新 时 代 幼 儿 园、新 城 控 股 吾 悦 广 场 大 型 商 业 综 合 体 等 一 大 批 优 质 教 育 、商 业 及 高 科 技 文 化 项 目 的 布 点 建 设 ,和 平 村 开 始 迈 入 国 际 化 大 都 市 发 展 的新阶段。
截至 2019 年,村集体资产积累超过 6 亿 元,集体年可支配收入达 5600 万元,集体直接 给村民年终股份分红、商业房租赁分配及各项 福利等人均超过 1.5 万元,普通家庭拥有 320 平方米以上的住房、资源性资产户超过了 300 万元,普通村民人均年收入都在 5 万元以上。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壮大集体经济,村民 每人股本金将由当初的 2.8 万元,增加到 15 万 元~20 万元;同时,要紧跟时代和上级党委的 要求,积极组建“和平联村大党委”吸纳周边多 村“ 集 中 办 公、共 同 治 理、发 展 为 民、共 富 惠 民”,让现有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和成熟的服务 团队辐射周边多村,发挥引领作用,整合、带动 更多社会力量,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