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均土地不足一亩的的城郊乡村到商 业繁荣、交通便捷,汇聚优质教育资源的“幸福 村”,和平村凭借招商引资、土地集约经营走出 了一条独特的农村发展之路,曾经一贫如洗的“落后”村变成了人人共享的“安乐园”,村民的 笑脸里隐藏着属于他们的幸福“秘诀”。
能吃饱,就是幸福
“一个人 1 斤棉籽油,一撑就是一年,筷子蘸盐,稀饭锅底撒点油,娃们都要抢着吃”,干 净明亮的大三居里,75 岁的王清莲老人回忆 起以前的日子,声音近乎哽咽。从 70 年代到 2000 年,作为曾经的村会计,王清莲见证了和 平村村集体经济由弱到强的全过程;作为和平 村的一份子,发生在王清莲家的那些故事,也 成了上千名“和平人”的生活缩影。
一间半上房、两间厦子房,昏暗低矮的土 房里,曾颤颤巍巍的装着王清莲一家 7 口人关 于“幸福”的构想。此时的和平村刚刚经历了 包产到户,比起之前挣工分一年分得 36 块、甚 至倒欠村集体钱的岁月,王清莲家分到近 7 亩 地,无疑是一家人生活的新希望。
“ 自 己 种 粮 ,不 管 咋 样 先 能 把 肚 子 填 饱 了”,年人均收入不足 300 元,基本没有村集体 资产,大部分村民的生活围绕着人均不足一亩 的土地、农闲时打工过活。能吃饱,是那时候 王清莲一家与村里人对幸福的定义。
在王清莲的印象里,上世纪 80 年代的村 上几乎没有一寸硬化路,没有一家住楼房,垃 圾成堆,人心涣散,唯一的两个集体企业也濒 临倒闭负债累累。为改变村上积贫积弱的现 状,在白世峰的带领下,村干部带头清运村内垃圾、净化美化村容,开展起和平村第一次“村 庄改造”,居宅没有“高炮楼”,民巷不打“地道 战”,全村形成了七巷九路的格局。
凭借借款和多年积蓄,王清莲一家也从低 矮逼仄的土房升级成 100 多平方的砖木房,一 家 7 口终于不用和鸡、羊挤在一个空间。次 年,在白世峰的争取下,和平村承担起镇上“二 干路”部分路段工程的建设工作,村干部带领 部分群众拉沙石、挑路基,没黑没明地干,为和 平村挣来了第一笔外来收入 4 万元。自此,集 体“囤里有粮心不慌”,“好日子有希望了”成 了和平村人新的幸福期许。
90年代,在村民自愿一致的基础上,和平 村对分包到户的土地进行“返租”,让各家各户 的土地重新回归村集体,由村上统一规划,统一 经营,市场化运作,村民以土地入股,按人分 红。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市场化运作,一批 有技术、有资金、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先后 进驻和平村,招商引资建设新农村的大幕就此拉开。
摇身一变,村民成“股东”
和平工业园建设成熟时,园区先后引入各类企业 150 余 家 ,稳 定 的 发 展 给 村 民 带 来 了 可靠的收益,2008 年和平村村民人均年收入 就超过了 15000 元,全村产业形态、就业形态 完全转入二、三产业,王清莲的两个儿子也分 别进入工业园的企业工作,招商引资,借地生财,和平人第一次享受到了集体力量带来的红利。
“以前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家人吃饱穿暖, 哪敢能想过这样的生活?”看着装饰一新、宽敞明亮的小高层楼房,王清莲感慨地说。2008 年,依托多年集体经济积累,和平村在争取相 关政策支持下,提出了“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的构想,当年全村 329 户、1347 名村民,不分 男女老幼,都享有等量的股份,和平村的村民 有了新身份——“股东”,开始迈向新阶段。
2015 年随着第二次村庄改造(城中村改 造)的推进,和平村每户村民平均分到 300 多 平米、配建中央空调的高品质住房,王清莲大儿 子一家也搬进了 132 平方米的安置楼上,“我们 现在成了真正的城里人,搬进来总共花了 10 多 万元,但实际‘自掏腰包’才不到 3 万元。”王清莲的大儿子说道。
▼智慧化微社区服务云柜
现如今,随着和平村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村民子女入托,医疗费用,都有了特殊补贴,像 王清莲一样的老人每月至少能领 500 元的养 老补贴。“年轻时没过上的好日子,现在都有 了,我们村的老人基本不用向孩子们要钱,家 里的日子也更和睦了。”
“ 村 集 体 靠 得 住 ,才 有 了 我 们 的 幸 福 生 活。”正如王清莲感叹的那样,民无得,和无基;民无靠,和不稳,在和平村 30 余年的致富发展 中,这个强有力的村集体已成为村民们的幸福 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