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特刊 / 党建特刊 / 2020第4期 / 正文

土地之变 从触摸到实现的梦想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0-07-22 17:11 作者:◎当代陕西全媒体记者 刘硕


上世纪80年代,改革春风 吹遍中国广褒的农村“,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逐步把 土地分给农民,自主经营。

1986 年,陕西广播电视 发射塔主体建成,成为西安第 一高建筑,周围低矮的楼房,衬 托着这个省城新的“打卡地”。

在城市的另一边,地处西 安城郊的和平村,并没有在这 场改革浪潮之中“脱颖而出”。

村民饿肚子、花钱靠救济、土地 撂荒、人均收入不到300元,村 集体还背负着50多万元的债 务,村穷人心散。

破局之路反包土地迎曙光 

走向哪里?困顿难行…… 

那是以沿海江浙一带为代表的“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掀起的发展乡镇企业浪潮。受 此影响,90 年代初期,陕西民营中小企业如雨 后春笋般涌现。

机遇来了,此时的和平村人在平行时空下 尝到了建厂的甜头,工业化嫩芽萌发。

和平村地处西安的西城郊,一些中小企业 对当时城内主要开发区的“高门槛”望而却步,而和平村则恰恰具备城郊的区位优势,如能建 立工业园,筛选一批小而精、小而强的民营企 业入驻,通过收取租金、提供服务等方式促进 区域产业转型发展,可以极大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方向已定,可是建园区需要的连片土地如 何解决?要发展,土地是个绕不开的话题。面 对全村人均土地仅有 0.8 亩的现实,村委会陷 入了思考……

“统”与“分”成为关键。 

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就必须改 变“统”“分”失衡的现状,壮大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

“思路一变天地宽、思路一变地生金”。和 平村把突破点瞄准了土地“反包”,确立了把已 经承包到户的土地从农民手中反包到村上进 行统一经营的办法。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可不是件容 易事!

村干部挨家挨户地给村民做思想工作,一次做不通做两次,一天做不通做两天,反包一家是一家,反包一块是一块。

1992 年,在得知兰州的一家企业想搬迁后,和平村向企业承诺便利优惠条件,最终使 其成功引入。

“我们冬季睡在牛毛毡房里,白天的田野 泥泞,只有在半夜里土地上冻时,我们才能进 地,摸黑挨冻地架设电线杆。为了给企业争取 贷款,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去跑信用社……”回 忆起这段艰苦岁月,白世峰依然激动不已。

3 个 月 后 ,厂 房 建 成 ,企 业 顺 利 入 驻、投 产,第一年就给村上交了 12 万元租金。和平 村尝到了集体经济的红利。

如今看来,这便是和平村积极探索实施农村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以工业化带动农 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和平工业园由 此走来,并发展成为了陕西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园。

2003 年,在原有基础上,和平村进一步对农村传统经营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全村统一核 算,并不断做活土地文章,使和平村集体经济 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和平工业园”的蓬勃发展和村民利 益分配的不断增加,相关产业也得到了发展带 动,改变和增加了村民多元化收入来源,村民 共富的基础不断壮大,全村劳动力全部转移到 二三产业,全面实现了村民离地不失业、离地 不失权、离地生活有保障,土地产能和效益大 大提高,全体村民共同分享村集体经济突破发 展的胜利果实。

转型之路股权改制增添动力 

当集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新的矛盾随之出现,如姑娘出嫁不愿出村导致的人口无 节制增长问题;又如村民分红时产权不清晰, 农村传统体制无法有效对接市场以及难以吸 纳社会优秀人才等,这些成为制约集体经济发 展新的瓶颈。

在此情况下,和平村坚持以改革推动发展, 以问题为导向,从体制机制突破,积极申请陕西 省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并于 2008 年年初正式启动了集体经济股份化改制。

在和平村的档案室里,一页页资料记录了 这段珍贵的历史……

2008 年 3 月 15 日至 3 月 19 日期间,在北 

京卢沟桥乡果园村,一场对股权设置、股金量化、股民确定程序的调研,悄然拉开了和平村 股份制改制工作的帷幕。

2008 年 7 月 19 日,和平村举办了 2008 年 股份制改制研讨会,经过讨论,一致通过。和 平村进入了股改的进程。

2008 年 8 月 3 日,和平村 2008 年股份制 改制工作动员大会在和平文化活动中心召开。

2008 年 8 月 20 日,和平村举办股份制改 造股权界定工作党员、村民代表联席会,主要 研究讨论和平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中相关 群众利益的重要事宜,并确定分配实施方案。

2008 年 8 月 24 日,和平村举办股份制改 造股权界定工作村民大会。

2008 年 9 月 12 日,和平村全体党员、村民 代表就《和平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配股拟定实 施方案》进行民主决议,后全体参会人员经过 民主讨论表决,一致同意方案并签字。

…… 

和平村的股份制改造是牵涉到每个村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农村管理体制机制的一 场自我革命和提升。

股改实行了“土地、集体经营性资产”双轨 分配机制,让村民享有“土地入股分红”和“集 体经营性资产入股分红”的分配权。实现了村 民变股东、集体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有效分 离、管理企业化,更有效地对接市场,打开了社 会资本、人才、资源自由流通、优化组合的通道。

和平村的实践形成了较完善的机制和制 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制 度。并通过有效管理和经营自己所有权下的 经济组织的开发和发展,以合法程序合理解决 农村投入扩大再生产少、重分配轻积累、发展缺后劲的问题,企业化的用人机制也成为了和 平村自身发展的智力支撑。

有经济学界专家认为,此举在推进城乡一 体化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向市场主体过渡诸方 面意义深远。

2009 年 3 月 27 日,和平村 1300 余名村民 拿到了属于他们的股权证,身份也由村民变成 了“股东”,成为陕西首批集体经济“股份村”。

自此,和平村的股改之路让乡亲们真切地 触摸到了共同富裕的梦想 ......

升级之路 自主城改长久获益

2010 年时,随着西安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市骨架不断拉大,城郊 村城市化发展和城中村改造问题日益紧迫。

在以往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农民失去仅 有的一次性资源——土地,失去未来发展依 托,引发聚众上访等很多社会问题。“城改”成 为令政府、商家、村民纠结、矛盾甚至冲突不 断的热词。

新的形势下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段 。 用白世峰的话讲就是,“一帆风顺的路子根本 没有,都是逆水行船!”

此时的和平村已顺利完成了股份制改造 工作,将村集体经济、村民利益与长远发展,三 者统一了起来,与此同时,其正酝酿着一场更 大的自我革命——自主城改。

和平村“自主城改”不是把村民“连根拔 起”,而是要建起一个“割不完的韭菜园子”,让 农民带着资产和保障、在自己土地上富裕起 来,有尊严地参与和分享城市化成果。

2011 年 8 月,经过充分调研、准备,和平 村以集体企业——和平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为 依托,以村两委会为领导的村民自主城中村改 造正式拉开帷幕。

自主城改就是做大“蛋糕”的过程,但最难 的却是如何分好“蛋糕”。“在自主‘城改’中,村 民最关心的是拆迁补偿办法,说透了就两个字:利益。”和平村委会委员、办公室主任晋爱 兰对记者说。

           ▼和平丽苑小区全貌

1.jpg

“利 益”一词,也是村两委一直在考量的 焦点,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让大多数村民得 利,通过自主“城改”,建立起保障村民长远受 益的分配机制,任何人不得借“城改”侵害群 众利益。

“和平村自主‘城改’,没有灵丹妙药,就是公 开透明、民主协商。”和平村党委书记白世峰说。

自主城中村改造从动员到制订方案,和平 村先后召开两委会、党员会、股东代表会、村民 代表会等上百次不同范围的民主协商会,先后 7 次向群众发送草案及征求意见表,经过上下 多次反复,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制订了《和平村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方案(草案)》。《方案》的 出台,建立一套让多数人得利的补偿办法,被 村民称为“城改宪法”。

走共同富裕之路,是和平村两委会坚持30 多年的坚定信念,也成为和平村民在自主“城改”中处理利益关系的法宝。 

“农户一院宅基地按 225 平方米,每位村民再增加 19 平方米无偿分配安置楼面积。住 宅现有实际面积大于该户分配的安置面积的, 多出部分集体以每平方米 400 元的标准进行 补偿,现有实际面积不足安置面积的,差额部 分农户只按每平方米 260 元的标准,向集体补 交安置楼面积的分配调节款。”这段话被记载 在和平村《城改拆迁安置方案》中。

这一拆迁补偿办法,体现了村两委会的良苦 用心:“要让少数富裕户让利,让大多数村民受 益,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 标,党员干部必须率先让利,为大多数人谋利益。

和平村自主“城改”有一个让村民“暖心” 的工程,就是先安置、后拆迁。村上建了两栋 带暖气的安置楼。全村 406 户村民,一期建成 的安置房只有 192 套,党员干部主动“让步”, 把钥匙让给了家庭有困难的群众。

2015 年 8 月,和平村二期 11 万多平米低 密度、高绿化,配建有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的高 品质安置楼交付。村民通过抓号分到了自己 的住房,顺利搬迁入住。和平村人的富裕梦变为现实。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