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特刊 / 党建特刊 / 2020第5期 / 正文

蒋家坪:人与青山的“逻辑”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0-06-04 15:03 作者:本刊记者 秦凯风

“希望乡亲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

                                           ——习近平在蒋家坪村考察时说

1.png

插图/张永文

罗显平做梦都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会到蒋家坪。

罗显平是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最近他天天泡在茶山,却忙得顾不上喝一口茶,因为总书记来过之后,这个偏远的山村天天人流爆满。“我们得好好抓住这人气,把总书记交待的‘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事办好。”罗显平说。

老县镇副镇长、蒋家坪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杨东称,“五一”期间来村上的游客,超过了过去三年之和。但这陡然攀升的人气并没有让他们乱了手脚,曾经深度贫困的蒋家坪村,这些年在脱贫路上行稳渐远。

2016年脱贫攻坚以来,“茶旅融合”成为老县镇为蒋家坪村谋划的脱贫突破点。进村的2米宽土路修成了4.5米宽的水泥路,千亩茶园建成现代示范园区,民宿和农家乐也有了雏形。

“酒香也怕巷子深”。蒋家坪村的知名度远远赶不上他们奋斗出的光景,作为村上支柱产业的茶一度大量滞销。

现在,随着总书记的到来,机会青睐了这个小山村。

 

难事大事,大家一起来办

蒋家坪,自古就是靠天吃饭的村庄,因为深度贫困,曾压得村干部们喘不过气。通村土路,逢雨雪就成为进出阻碍;“茶旅融合”发展路上,茶产业缺乏带头人;村民不是住在山腰就是沟底,守着几亩薄田艰难度日……

这些还不是全部。村“两委”班子老化,带动发展能力不足。罗显平今年已59岁。2018年换届前,班子平均年龄接近55岁。

针对蒋家坪村和村党支部的问题,县镇两级当机立断,逐个破解。县文旅局在资金和人员上加大对蒋家坪村帮扶力度;老县镇党委派年轻的副镇长杨东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组建“四支队伍”临时党支部。

“先稳定好村党支部,再注入新的活力,吸纳更多有能力带动发展的年轻人。”这是老县镇党委对蒋家坪村党支部定的方向,班子健全、团结,村上脱贫发展才有主心骨。

2.jpg

                                                                 蒋家坪村一角 李世峰摄.

要带动村上发展,班子需要年轻力量。2018年换届前,他们开始动员年轻党员回村,现任村监委会主任寇清新就是其一。

寇清新靠运输起家,用挣下的钱搬出山沟,在集镇盖起房子。被选为村监委会主任之后,寇清新不知道工作该从哪里下手,上任的第一个礼拜只跟着看、开会听,第三个月就“承包”下9户贫困户。

“一户不有二宅”,统一搬迁之后的村民,要在今年上半年把村上的老宅腾退出来。养猪大户罗显清2018年就收到集中安置点新房的钥匙,可他的养猪场还在老宅。按照规定,养猪场不用搬,但得按照合同向村集体租用。

5月12日,寇清新随村支部副书记陈迪贵到了罗显清家里,几人带着政策和村上规划细致讲解。罗显清当场和村上达成协议。

34岁的汪显梅,被吸纳为党员和妇联主席。这位年轻的外来媳妇,在蒋家坪村有着不小的名气。

5年前,她借着村上发展“茶旅融合”的契机,在进村路口处开起了一家农家乐,同时接收村上一些贫困户的山货和土特产,作为农家乐的菜品来源。

村民的要价,她基本不还,群众都愿意把家里的土特产卖给她,木耳、土鸡、土鸡蛋、腊肉,五花八门。村民卖个东西很不容易,一个电话过来,汪显梅自己上门去拿。有一次,汪显梅开车来回两个多小时,翻山越岭,就带回来100个土鸡蛋。

只要一视同仁,村里矛盾就少

驻村工作队副队长杨蕾第一次踏访贫困户陈迪富家时,天正下着雨,她临近中午才到。

湿淋淋的土房子滴着泥水,阴冷而潮湿。陈迪富3岁的小孙女看着突然造访的陌生人,满眼警惕和局促。坐下来拉家常的时候,她一会儿碰一下杨蕾的手,一会儿拍一下旁边的凳子,想说话却又不敢。

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杨蕾,心一揪一揪地疼,她印象中的孩子是成群聚堆,热热闹闹的。可面前这个已经3岁的孩子,还不能完整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改变,在悄悄进行。此前的2016年8月,重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罗显平着手化解村上的遗留矛盾。因为头一年的低保超评,不少群众意见很大,罗显平发动村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挨家挨户宣传低保政策,在当年9月重新开会、重新评定。

在罗显平眼中,朴实的村民需要的是耐心细致、一视同仁,这样,矛盾会迎刃而解。

接下来,就是修路。罗显平之前不是没想过,可村里没钱,且通村公路有接近5公里经过邻村马安山村。

罗姓,是马安山村的大姓。罗显平自掏腰包,把马安山村和罗氏家族的能人聚集在一起,请了整整3大桌,希望用家族影响力,说通反对修路的人。能人带头、政策讲透,无奈最后仍有三户不同意。

罗显平不打电话,直接上门。“上门即为客,农村人其实很简单,道理讲通了都理解了。”最难的一户,他骑着摩托车前后去了3次。

路修好后,陈迪富搬了家。拉着老宅全部家当的车,在新修的水泥路上稳稳地下了山。小孙女上了镇上的幼儿园,杨蕾再去看她,老远一声“阿姨”就喊了过来。

可“舍不得山上的这几亩地”,7组的何志地不愿意搬。

陈迪贵给他外出务工的儿子何世钱打电话,“平时就你父亲一个人在山上住,房子不安全,还有高血压。搬下去多好,就近有医院,你女儿也能到附近学校上学”,并帮忙把他女儿转到锦屏中心小学。

“其实贫困户的好多工作只是开始不好做,要有耐心,像搬迁和腾退这种事,党员干部得带头。”陈迪贵深有感触。

党员沈付荣的老房子在茶山下面,村上的安置房建好后,沈付荣响应号召,第一个装修、搬迁,腾退老房子。

“既然是党员,就得这么做。”讲不出大道理的沈付荣,其实很不舍,八十岁的老母亲还是喜欢山里,老宅门口不知几百年的桂花树也是他放不下的牵挂。

冯朝荣也有自己的牵挂。2019年,村上新增的贫困户刘广东,本在外务工,收入不错,却因事故瘫痪在床,老板也没钱赔。家里的存款因为住院已经花光,妻子要常年在医院照顾他,还有一个儿子和残疾的女儿在上学。

冯朝荣跑前跑后,帮刘广东办了残疾证,给他全家申请到了低保,他还不断和律师以及刘广东的老板联系,希望能够给刘广东一些赔付。

自2016年以来,累计实现脱贫197户532人,贫困发生率由45%下降至0.74%,于2019实现脱贫摘帽的蒋家坪村,2020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帮扶包括刘广东家在内的2户9人在册未脱贫户按期脱贫退出。

3.jpg

                                        游客在蒋家坪村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游玩 李世峰摄.

4.png

                                                  蒋家坪村村民沈付荣(右一)与妻子一同炒茶

罗显平知道,解决掉这些大事、难事,蒋家坪村的后续发展,才无后顾之忧。

产业“壮实”了,乡村会更有韧劲

蒋家坪有着多年种茶的历史,村上今天还现存有2000余亩1974年种植的集体茶园,可大部分都已经荒废搁置。

在蒋家坪流转茶园,党员罗延会第一个“吃螃蟹”。这个曾担任村主任的茶产业带头人早在2004年,就承包村上430亩集体茶园。可刚开始罗延会没有尝到丰收的甜头,反倒吃了不少苦。

因为老县镇不是传统的茶叶重镇,加工和销路都困难。他每天一早雇人采茶,然后骑上摩托车开始“扫街”卖鲜茶,为此还曾从摩托车上摔下,骨折住院。

2014年,村党支部引进凤凰茶业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对既有茶园进行改造提升,建成1000平方米的茶叶洁净化加工厂。罗延会成为技术厂长,管理凤凰公司流转的茶园。

有了企业带动的蒋家坪茶产业,开始加速发展,茶有了销路和市场。公司有了“秦巴绿茶”和“秦巴红茶”两个商标,在西安等地成立6个销售中心,每年生产销售茶叶10余吨、产值达800多万元。

越来越多的农户愿意拾起自家荒废的茶园,或种上新的茶园。茶产业,真正成为了蒋家坪村的支柱产业。

配合“茶旅融合”的思路,2019年,村上花30万元修建了女娲凤凰茶叶现代示范区的千米步道,由于离安康市区仅有半个多小时车程,蒋家坪村也有了人气。

去年“十一”,罗延会投资160万,在村委会对面建起的“平安居”民宿正式营业,今年“五一”之后,8个提供住宿的房间,每天都早早被预定完。

“按照我们的思路,茶旅融合光有茶不行,还要有一系列配套的农家乐、土特产。”罗显平谈起村上未来的规划,思路清晰。

为了调动村民发展“茶旅融合”相关产业的积极性,村上争取到帮扶单位10万元作为产业奖补,养鸡50只以上,每只补20元;每养一头猪,补助300元。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村里。

周丽外嫁多年,“五一”前,和丈夫一起回了蒋家坪,与父母开起“小芳农家乐”,生意红火。

一起开起来的农家乐,还有4家,个个都不愁客源。营业前,每个农家乐还收到村上订制的价值3000元的招牌。

“五一”当天,何志地坐别人的车,从镇上回到村上,去茶山逛了一圈。路上遇见的陈迪贵和他笑着打了招呼:“老了老了,还洋气起来了,也要走一下总书记走过的路。”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