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特刊 / 党建特刊 / 2020第6期 / 正文

给“熨斗白菜”“镀”层金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0-06-15 15:29 作者:◎张洪海

不知不觉,与陕西安康结缘已一年有余。 

还记得2018年10月29日第一次穿过秦岭隧道

时被那山峦层层叠叠、云锁雾绕的美景所震撼, 那时的我对这片土地上的挑战还不甚了解。只因 一次与局长简单的对话便第一个主动请缨而来。

认证  给“熨斗白菜”“镀”层金 

在安康石泉,最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非“熨斗白菜”莫属,由于其具有“叶绵、梗脆、汁 甜、味鲜”的特点,备受石泉县周边消费者的喜 爱。但与该产品品质很不匹配的是,“熨斗白 菜”一直无法走进中高端市场。

群众如此喜欢的产品,为何卖不上好价钱? 带着这个问题,通过多次调研发现,“熨斗白 菜”存在缺少品牌建设、体系认证,以及运作模 式和市场定位不准等问题,而且产业化、标准化 程度很低。

于 是 我 决 定 先 从 “ 熨 斗 白 菜 ” 标 准 化 和 GAP认证(良好农业规范)入手,从而推进熨斗 白菜进入中高端市场,拓展市场销售半径,使其 成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名片产业。

思路形成后,我立即和常州市金坛区农业农 村局、石泉县农业农村局进行汇报、沟通,着手 开展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相关工作。并立 即与南京国环有机认证中心对接GAP认证相关事 宜,向江苏省一号农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荐介 绍“熨斗白菜”。

正常情况下,完成一个产品的GAP认证需要 半年左右时间,在加快的情况下还需要3个月以 上时间,且费用会成倍的增加。按这个进度推 进,年前农民白菜销售就会遇到大问题,严重影 响农民增收与脱贫攻坚工作。为进一步缩短认证 时间,我与认证机构进行了反复的电话沟通,说 明苏陕协作的重要意义和本项工作对当地农民脱 贫致富的重要性,最终得到了他们的理解与支持,答应压缩一切可以缩减的时间,并减免了部分认证费用。

为了缩短7天的检测时间,我与认证机构、 检测机构进行了反复沟通,最后检测机构答应只 要下午4点前将品样寄出便可压缩7天时间。我 立即下乡采样,没休息一分钟,没喝一口水,没 吃一口饭,到城里正好4点前将样品特快寄出。

2018年12月28日晚上6点“熨斗白菜” GAP认证终于落地。1月3日上午,随着销往一 号农场的25吨“熨斗白菜”正式发车,沙湾村 “熨斗白菜”的产业化发展之路翻开了新的篇 章。认证工作也让我为沙湾村留下了《熨斗白菜 生产技术规程》《熨斗白菜产业化思考》、彩色 白菜品种引试等技术成果。

技术  为菇农打开致富路 

“熨斗白菜”任务顺利完成后,我与工作组成员开始走访石泉县各镇的现代农业园区,寻找 新的突破口。发现石泉县竟有500多亩的羊肚菌 种植面积,全是农民自发种植。巧合的是羊肚菌 种植恰好是我近年来研究过的产业,也是当地农 业推广部门的短板。

在调研中还发现,当地菇农对羊肚菌种植技 术的掌握参差不齐,产量水平相差2倍以上,有 着极大的提升空间。于是我一面调研,一面根据 菇农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总结,还采集了 部分野生菌种和表现好的栽培种。

2019年3月16日,中池镇堰坪村羊肚菌种植 户陈向国、蔡明军15亩羊肚菌因管理失误,一个 菇都未出,在近乎绝望的情况下,向苏陕协作支 农工作组发来了求救信号。我先后5次下乡指 导,并保持实时电话和微信联系,成功为菇农挽 回直接经济损失20多万元。

事后,菇农陈向国、蔡明军等人给苏陕协作支农工作组送来了锦旗。当看到他们满面笑容时,我意识到这才是苏陕协作工作最大的意义。

1.jpg

菌菇厂

在安康工作期间,我还主动参与推进宁陕县香菇小镇建设工作,对菇房建设中存在的不利于 清洁的设计、薄膜使用种类、水管布置等方面提 出了多条改进建议,有效提升了菇场环境卫生, 减少了病虫滋生的场所,提升了菇质和效益;在 香菇生产休菇与转潮的关键环节深入菇房与菇农 进行技术交流,对转色不到位、采摘粗放残留菇 根而引起的绿霉污染进行了面对面的技术指导, 有效地控制了病害的发展;并根据宁陕气候特征,提出香菇周年化生产理念及其技术。 

扶贫  道不尽的支农情

鲜食玉米和魔芋是宁陕县重点推动发展的产 业,我帮助宁陕农业技术推广站制订了生产技术 指导意见,先后到四亩地、黄冠、筒车湾、城关、金川等镇20多个村帮助开展技术培训、现 场示范,并针对特聘农技员培训中存在的要点讲 解不到位、示范工序过繁杂等问题,总结提出了 “平、细、足、实、筛、透、精、保、补、控、 练、带”12字鲜食玉米育苗要点和“三平二沟 一垄”魔芋简化省力防病播种方法。

在宁陕工作期间,特聘农技员最喜欢与我一 起下乡。他们说,与张教授一起下乡,不仅可学 到一些农业知识,还能学到许多农业产业化的新 理念……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但这是我人生 中最难忘的一段时间。

陕西安康,这辈子注定会成为我无法忘记的地方。

(作者系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支农工作小组 干部)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