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坝县梭椤村
留坝县地处秦岭南麓腹地,辖7镇1办, 75个行政村,1970平方公里,4.7万人,属于秦 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 作重点县。全县39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 口1892户4320人。2018年退出贫困县序列;到 2 0 1 9 年 底 , 全 县 贫 困 发 生 率 从 2 0 1 6 年 的 10.34%降至1.04%。
从2016年8月开始,留坝县着眼于农村基层 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作用,创造性地 开展了“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简称“扶贫 社”)村级组织制度性创新,把村级组织锻造 成为脱贫攻坚“永不离开的工作队”。扶贫社 经验做法在汉中市全面推广,入选“陕西省优 秀改革案例”和2019年“全球减贫案例”。
聚焦三大困境
在脱贫攻坚初期,留坝县村级组织面临三 大困境:
普遍被动干事。中央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 时间表后,各种针对贫困户的帮扶措施相继出 台,各级干部真扶贫、扶真贫。但与之形成鲜 明对比的是,“上边干部主动、村级干部被 动”现象较为普遍,村级组织、村组干部成了 “甩手掌柜”,工作效率大打折扣。让群众更 为担忧的是,脱贫任务完成后,扶贫的后续工 作谁来做?
经济基础薄弱。截至2016年6月,留坝县 75个村中,“空壳村”有36个,另外39个村虽 然从高速公路建设等获得了一些土地、林地赔 偿款,但由于没有管理平台,都是“死钱”。 村级组织没有积累、缺少资源,自己都是“贫 困户”,说话没底气,干事没实力,在群众中没有威信。
缺少平台抓手。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停留在一般性号召上,市场的、民主的、 自治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没有介入。组织群众生 产没有抓手,产业做不起来,群众有怨言;服 务群众没有平台,公共建设、公益事业都只能 被动等靠要;思想工作没有手段,扶志扶智主 要用说教。
构建四维平台
针对这些症结性问题,留坝县委科学谋划、 创造性地设计了扶贫社的制度载体,搭建起以 村党支部为核心、全体村民共同参与的新型农 村基层组织管理平台。
精心设计组织构架。扶贫社按照“支村社合 一”构架依法注册成立,由村级股份经济合作 社(简称“股份社”)、公益性服务队和扶贫 互助资金协会三部分构成。村支书通过法定程 序担任扶贫社理事长,同时兼任股份经济合作 社理事长,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担任监事长 (第三方)。全体村民为社员,人人享有股份 收益。这种组织构架倒逼村干部在对接市场、 组织生产中不断学习和积累市场经济经验,留 坝迅速成长起了一批懂经济、善经营的“能 人”型村干部。
合理进行责任分工。扶贫社理事会主要负责 组织协调、整合资源、运营管理;股份社承接 生产经营、基础设施建设、涉农整合资金等项 目,然后按照程序发包给专业生产队组织实 施;公益类专业服务队负责公益事业、公共服 务、乡风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互助资金协会为 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和群众发展产业提供资金互助支持。合理的责任分工,使扶贫社成为村 党支部领导下集“生产、管理、服务、公益” 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
政策支持做大做强。县财政给每个扶贫社注 入30万元原始资本金,专门用于解决村民发展 产业中的小额生产性资金互助,另外给每个扶 贫社30万元贷款额度(政府5%贴息),作为股 份社的流动资金。同时,由扶贫社承接所有来 自上级的惠农项目和资金,确保以贫困户为主 的广大农户是惠农资金的受益人。县里各行业 部门为扶贫社培养、培训各种专业农民技术员 和财会人员,支持、指导扶贫社的经济活动从 农业产业扩展到建筑工程、环境整治、资源管 理、旅游开发等各个领域。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建立以村财镇管为基础 的扶贫社财务、项目管理制度,让扶贫社的项 目实施、资金运转、财务结算有章可循。严格 规范村干部行为,明确规定村“三委会”主要 负责人不得领办扶贫社经营类项目。制订《留 坝县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收益分配办法》,扶 贫 社 收 益 按 政 府 ( 持 投 ) 1 5 % 、 村 集 体 15%、村民70%的股权进行分配,在提取公益 金、公积金,留足再生产资金后,拿出一部分 向村民分配,提取比例、分配多少、分配形式 由扶贫社社员大会商议决定。另外,由第一书 记担任扶贫社监事长,同时兼任驻村廉政特派 员,对扶贫社运营情况实施专项监督。
实效全覆盖
从2016年8个村抓点示范,到2017年全县 75个村推广普及,从最初仅仅承担组织群众实 现增收任务、增加村集体积累的单纯目标,到现在全面承担产业发展、扶贫扶志扶智、基础 设施管护、公共服务等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部内 容,扶贫社在留坝县精准脱贫和成效巩固提升 中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难题,群众持续稳定 增收。留坝县确立了“四养一林一旅游”的长 中短结合的主导产业,尤其在“四养一林”中 短线产业(生态猪、散养鸡、中蜂、食用菌; 以中药材、板栗林为主的林下产业)中,成功 探索推行了“政府+龙头企业+扶贫社+农户” 的“订单农业”模式。扶贫社在其中承担了极为 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对上,与龙头企业谈判农 产品收购价,承接生产订单,代表和维护农民的 利益;对下,执行生产标准,组织完成生产订 单。农民只须完成生产任务,就可以确保收入。 这种生产组织模式遵循市场规律,以村为单位, 以扶贫社产业基地为依托,把全县86.2%的农户 和100%的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上,有力保障了 残疾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等弱势群体抱团发 展产业,彻底改变了个体农户单打独斗、提篮小 卖的落后生产方式,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 度,带动以贫困户为主的农户多渠道增收。 2019年,养鸡、养猪、养蜂、养菌产业同比分别 增长145%、86%、19%、194%。近3年,贫困户 人均年增收4760元,农户户均年增收1.8万元。
促进扶贫资金保值增值,带贫益贫实现长 效。2016年起,留坝县明确所有农业产业项 目、产业扶持资金的主要承接主体是扶贫社, 由扶贫社用于建设产业发展基地,购置生产设 施、设备。4年来,政府投资8000余万元,支持 建立扶贫社产业基地170个,厂房、设施、设备 等都成为扶贫社的集体资产,群众、企业有偿使用,贫困户免费,夯实了产业持续发展、群 众长期受益的坚实基础。同时,县里支持扶贫 社产业基地采取自主经营、招商引资、承包租 赁等多种方式运营集体资产,最大限度的实现 资金资产保值增值。4年时间,全县扶贫社可经 营性资产从300余万元增加至1.7亿元。
壮大村级集体积累,经济基础更加坚实。 扶贫社具备市场主体身份后全方位参与各种经 济活动,通过实施代建制项目、引领发展特色 产业、运营产业基地收取管理费,组织群众完 成龙头企业订单、对接市场主体收取服务费, 管理生产设施设备和场房等社产收取服务费等 方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2016年,全县75个 村集体积累不足1500万元,其中36个村零积 累 ; 到2 0 1 9年 底 ,7 5个 村 集 体 积 累 总 额 达 5261万元,“空壳村”全面消除。集体积累不 断壮大,为村党支部(扶贫社)组织群众、教 育群众、管理村务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管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基础保障更加牢 固。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留坝县紧盯贫困 村退出标准,3年累计投入16亿元,全力补齐 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农村面 貌焕然一新。围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谁来管、 如何管、经费从哪里来等问题,留坝县立足为 村“两委”减负,充分发挥扶贫社的作用,建 立起“国投、村管、民用”的管护制度,将政 府投建的村级基础设施交由75个村级扶贫社的 225个公益性卫生管护队、自来水管护队、道路 管护队负责日常管护,管护经费采取“以村扶 贫社提取公益金为主,群众议事收一点”解 决,大宗修建资金由县财政项目解决,实现了 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有人干、有钱办、长效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