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特刊 / 党建特刊 / 2020第9期 / 正文

“队长”张刚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0-10-14 09:27

1.jpg

张刚(左一)和受资助学生在一起

2年时间,住在村上累计超过580天,写了 10万字的扶贫日记。8本满满的日记,翔实记录 了村民的“家长里短”,记录了扶贫工作思路 和工作举措。

日记的主人是国网陕西宝鸡供电公司派驻陕 西省宝鸡市扶风县下寨村的第一书记兼驻村工 作队队长张刚。

帮扶下寨村的过程中,张刚从一位电力专 家变成了一名“土气书记”。他乐于跟群众 同吃同住同劳动,挽起袖子抡锄头,戴上草 帽 蹲 田 间 , 甚 至 有 了 一 口 地 道 的 “ 关 中 方 言”。

在这儿,他扛起了下寨村573名贫困户的脱 贫致富梦。

2018年,张刚自愿报名,接过前任的接力 棒,继续帮扶下寨村脱贫攻坚。

下寨村属于六盘山连片特困片区贫困村,自 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严重缺乏水源,村 民收入偏低。

在驻村前,张刚曾想过乡亲们的难处,但进 了村,见到贫困户的实际困难让他差点落泪。 他放下铺盖,就直接卷起袖子、挽起裤腿,逐 户了解全村154户贫困户情况。

他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 想”。在一次次入户中,张刚思考提出了“户 分七类法”“老人户脱贫法”“点、线、面” 立体综合帮扶等举措。

“对急需帮扶的17户,我们采取一对一包 扶方式,分析致贫原因,采取一户一策、一人 一措,扶志扶智,精准帮扶脱贫。”张刚介绍 说。

为了给大家加油打气,他组织派出单位帮 扶党支部爱心捐赠,设立爱心基金2万元,对贫 困户家庭进行献爱心救助,还动员派出单位购 买5万元化肥,采取产业激励的方式,结合种养 殖户收成,折合成肥料奖励给贫困户。

在张刚的牵线搭桥下,12家电气制造业、 10家餐饮业、8家物业公司在下寨村开展劳务介 绍,帮助157名村民就业。他还依托派出单位对 贫困户农产品实行兜底销售,以高于市场价收 购贫困户西瓜、苹果等农产品,累计达71万 元。

为了解村民需求、做好服务,他建了“奋 进下寨人”微信群,主要发布政策、招聘、养 殖信息,及时对流行病虫害和极端天气进行预警。

谁家孩子头疼脑热、老人身体不适,只要 一个电话,他第一个赶到;谁家过红白喜事, 他总是跑前跑后张罗着;谁家闹矛盾、邻里有 纠纷,他主动上门调解,张刚成了村民们的 “主心骨”。

听说贫困户齐双宝身患残疾,儿子不履行 赡养义务致贫,张刚一遍一遍往父子两家跑, 苦口婆心讲政策,将心比心谈感情。

在张刚的劝说下,齐双宝的儿子最终签订了赡养协议,承诺履行赡养义务。这是扶风县第一份赡养协议,并作为“金点子”在全县推 广。

2019年初,为实现村光伏电站扩容改造, 张刚多次往返于西安、宝鸡之间,办理手续、 对接项目,协调建设用地、精心组织施工。电 站投产后,仅光伏发电1项就可累计实现村集体 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他却因奔波劳累患上了 严重的滑膜炎。

2019年8月9日,帮助史军林家收购鲜桃 时,货车突然移动,在车上清点数量的张刚重 重摔了下来,造成左跟腱断裂。医生要求卧床 半年静养,他躺在病床上,脑子还想着村里的 事。

不到三个月,在没有痊愈的情况下,他执意 回村,结果落下病根,被鉴定为八级伤残。

村里的王海平夫妇都是残疾人,上有97岁 的老娘,下有上大学的儿子。初次见面,张刚 拍着胸脯说,“我就是你的亲人,你不脱贫, 我就不走。”就这样,他拖着一条伤腿,帮王 海平家筹资金、修围墙、建羊圈,每月还给王 海平上大学的儿子打去生活费。

现在,王海平通过养羊收入1.3万元,经张 刚介绍,王海平儿子在中软国际科技公司找到 了一份满意的工作。王海平家大变样,夫妇俩 高兴地合不拢嘴,媳妇的癫痫病再也没有复发 过。

张刚走遍了下寨村的沟沟坎坎,对村情、户 情、政情,做到“三个一口清”。每天走访、 每月遍访已经成为他的工作常态。

晾晒粉条

1.jpg

大量的时间精力给了群众,和家人长期聚少离多,张刚妻子有些不理解。直到她也去农村 支教,实地感受到扶贫工作带来的巨大变化, 对丈夫的态度也由起初的埋怨唠叨变成了理解支持。

如今,在张刚的“耳濡目染”下,妻子对村 里17户特困户的情况“了如指掌”。每次张刚 返回村里时,她都要叮嘱丈夫为贫困户带些日 用品、营养品和药品。

    三

“怎样让乡亲们持续增收、脱贫不返贫?” 整村脱贫出列后,张刚又有了新想法。结合实 际,他制定了下寨村中长期发展规划,趟出一 条脱贫致富“扶志扶智+产业项目扶贫+发展集 体经济”的路子。

张刚首先向产业发力,引导群众发展特色养殖、种植,走农业集约化经营之路。下寨村产 业发展已呈现苹果改良、甜柿子培育、红薯种 植、小麦育种“四剑齐发”的局面,发展特色 种植65户、养殖产业12户,5户从事个体经营, 基本实现“一户一就业、一户一产业”的双保 证增收模式。

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他还协调建成1座 120千瓦光伏电站和1个生态养殖场,可以带贫 益贫91户,并设置了15个公益岗位。

“2020年7月,投资25万元的红薯粉条加工 厂将建成投产,”张刚说,到时候能带动154户 困难群众,再设置公益岗位12个,每户增加收 益超千元。

近期,下寨村即将收到一份来自广东海大 集团的“大礼包”:投资3.6亿元、占地700 亩,建设万头生猪繁育基地。能收到这样的 “大礼”,离不开张刚的努力。

万头生猪繁育基地建成后,可提供200多个 工作岗位,饲料厂、屠宰厂、育肥场用工将优 先考虑村民。种植户签订协议后,可以免费使用 该厂生产的有机肥2年。就连村上高校毕业生, 也可享受在海大全国公司优先录取的“福利”。

在脱贫攻坚中,张刚还特别注重志智双 扶。通过加强新农村新民风建设,建起了村史 馆和文化广场,以文化凝聚人心,巩固脱贫攻 坚成效。

2018年底,下寨村如期实现整村脱贫退 出。截至目前,下寨村137户530人脱贫。

现在,全村修通了水泥路,接上了自来 水,新建了图书室,村落环境绿了、美了。村 民们观念变了、人心齐了,精神面貌有了崭新 变化。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