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断布局,落子关键。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实现经济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要把创新驱动作为主攻方向,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做实成势。
如何“创”?“新”在哪儿?近期公布的《陕西省“十四五”创新驱动发展规划》对全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创新驱动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提出“十四五”时期陕西要构建“1+1+N”创新体系,着力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打造“一核三区多园”西部创新高地,实施“八大创新发展工程”、推进42项重点任务等一系列实践举措。
直面机遇 迎接挑战
《规划》开宗明义在全面总结国际国内创新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同时指出,当前陕西创新发展还存在的一些不足:一是创新资源配置有待优化。省内主要科技资源都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够。二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有待完善。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不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不足。三是产业创新发展有待加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四是创新型企业群体有待壮大。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与发达地区相比,需要加快培育。
为此,《规划》明确了陕西全方位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构建“1+1+N”创新体系(“1”个创新驱动平台、“1”个总体布局、“N”个创新发展工程),把陕西建设成为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能力领先、创新机制高效、创新创业活跃、创新成效显著的创新高地。
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建成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协同高效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更加完善,创新型省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形成辐射带动西部地区的创新先导区和全国科技创新增长极。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创新生态系统更加优化,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引领产业变革的龙头骨干企业,形成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壮大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建成一批高水平创新型园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建一流平台 筑新型高地
创新平台是集聚高端创新要素的“强磁场”。“一年多来,建设秦创原,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总源头,已经成为陕西构建一流创新平台整体布局的‘关键手’。”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迎军介绍说,《规划》提出,通过加强两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打造“三支队伍”(科技经纪人、科学家+工程师、创新创业导师)、推动创新资源协同联动、搭建示范总窗口等四个方面,深化“政产学研金”结合,秦创原作为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的功能作用正在不断显现。
与此同时,《规划》提出着力构建“一核三区多园”空间创新布局,通过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有效解决全省创新驱动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增强陕西创新发展潜能和动能,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能力,逐步形成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的新型创新高地。
“一核”是指西安丝路科创中心,创建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强源头创新和成果转化,统筹推进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带动其他地市协同创新发展格局。
“三区”是指关中协同创新走廊、陕北能源革命创新区、陕南绿色循环示范区,重点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发挥西安咸阳一体化引领示范作用,打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探索建立跨地区创新发展协调联动机制,引导创新资源按照市场需求优化空间配置,推动陕西三大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多园”是指多个创新型园区,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经开区等为依托,统筹规划多点支撑、特色鲜明、要素集聚的创新型园区布局,推进园区龙头企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构建若干重点产业链,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形成点线面结合的产业发展格局。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引领型园区、产业创新驱动型园区、创新生态支撑型园区。
精准推进 深入发展
作为科教大省的陕西,拥有富集的创新资源,如何发挥科技优势更加精准推进创新驱动深入发展。省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处处长安军介绍说,《规划》提出实施“八大创新发展工程”、推进42项重点任务,覆盖了:
源头创新提升工程。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高校新型创新转化平台建设。
新兴产业发展工程。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进先进半导体、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增材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技术等八大产业创新发展,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升级工程。推进现代农业、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建筑等六大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数字陕西建设工程。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社会民生深度融合,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大力推动数字创意、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
创新企业培育工程。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培育瞪羚企业,精准扶持专精特新企业,着力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链条。
创新人才引育工程。加强各类创新人才聚集,推进人才管理创新,建设创新人才载体,优化人才创新环境。
体制机制创新工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运用,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加快科技管理改革,加强高新区协同创新。
创新生态优化工程。重点提升公共服务、开放合作水平,加大投融资和财政税收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此外,“十四五”期间,陕西还将在加快秦创原建设的同时,鼓励各地市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高起点、高水平打造双链融合示范区;加快创建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科创中心,集中优势资源攻关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加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社会民生融合发展,突出数字赋能,开创数字陕西建设新局面;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着力加强创新人才引育,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创新生态系统,以高水平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