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2年 / 第5期 / 正文

在困惑与坚定之间

——年轻护理员的职场心态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2-03-24 10:48 作者:本刊记者 文培培

“20多岁的年轻人真的愿意伺候人?”“年轻护理员真的都在一线工作,这不是噱头?”这些质疑的声音,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对于养老护理员行业的陌生。

截至2021年年底,西安市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经超过200万,而职业养老院护理员仅3000多人,行业缺口巨大。

近年来,在职业教育的推动下,全国设有老年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达1200多个。不少“90后”在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之后,开始加入养老护理员队伍。

QQ截图20220324104331.png

困惑:初入职场的无力感

上午6点起床,7点到岗,帮助老人更换尿袋、起床穿衣、洗漱喂食,2000年出生的养老护理员张黎明开始了她一天的工作。

老家在内蒙古的她,高中毕业后自己做主,只身来到陕西,进入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就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三个月前,经同学介绍,张黎明进入雁塔区康源养老院实习。

这是一家民营养老机构,在这里,张黎明负责八位老人的日常照料工作。面对高龄且患有不同程度认知障碍的老人,吐饭、摔碗、发脾气是常有的事。张黎明按照护理主管的交待安抚、喂饭,但老人不时发出的喊叫声还是让她有些不知所措。

比起照料老人的日常起居,新人通常还有更难过的一关:清理老人的大小便。张黎明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上手清理时,在生理反应下,自己不受控制地感觉喉咙发紧、想吐。机械地清理完,才发现由于技术不太熟练,还是沾了自己一身。

“做养老护理员想过放弃吗?”

“当然,来养老院第一天晚上,我躺在宿舍翻来覆去,一夜没睡。都说养老是朝阳产业,现实是工资很低,实习期只有1500元。”张黎明低头开始抠手说,“我父母和亲戚也不理解,为什么护理专业毕业,不去打针发药,而去伺候人。”

晚上8点,在协助老人入睡后,张黎明开始清洗当天老人换下的衣物。一天下来,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长,20多项琐碎的工作让这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身体和心理上都有些吃不消。

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年轻护理员都坦言,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缺少社会认同感,大家都曾有过想放弃的挣扎。

同样2000年出生的徐贵川,家里四个兄弟姐妹,最盼望的是早早就业。2021年6月,从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向往药剂师工作的他因为学历限制,和女友王艳玲来到西安干起了养老护理员。

“处理老年人的大小便不是最困难的,有时候你特别热情地照顾老人,但他们几乎不会有回应,甚至很冷漠,有一种单向输出的无力感。”徐贵川说。

的确,如今年轻人的交流方式大部分来自网络,如何进行有“温度”的人际交流,他们还需要慢慢学习。

最近,性格开朗的徐贵川经过老人身边时,会尝试挠挠老人的痒痒穴逗乐,也会藏起老人的小物件玩捉迷藏游戏。

“老人看到我们这么有活力,沟通就变得容易很多,有的老人脾气也不那么古怪了。他们的回应虽然不会像我们同龄人那样热烈,但只要有个眼神回应,都是一种肯定。”

带教期、实践期、甄选期、聘用期,养老护理员在真正进入工作岗位前,在养老院一般要通过四个阶段的实习考核。现在徐贵川、王艳玲已经进入最后的聘用期,一个月后即将转正,是回老家还是留下,他和女友还在商量。

QQ截图20220324104255.png

选择:突破才能走得更远

不同于徐贵川和王艳玲还面临着行业选择的不确定,栾欢和爱人高富强已经在养老行业中相互“搀扶”走了十年。1992年出生的她现在是康源养老院未央区的院长,也是管着150多位老人的“大家长”。

白衬衣搭配修长的深蓝色西装,第一眼见到栾欢,感觉更像一个写字楼里的白领。“这是院里的制服,是不是很不一样?”她笑着主动介绍。

两人的故事很励志,作为陕西工运学院第一届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2013年毕业后参加工作,他们一起从一线护理员做起,三年后成为护理主管,2019年成为养老院院长,爱人也和她一起成为了养老护理专业培训负责人。

“做养老护理员想过放弃吗?”

“想过,但反复去想就更加明白坚持下来的意义。”同样的问题,他们回答得似乎很轻松,甚至说起在养老院面对老人死亡、后事处理,也显得坦然。

“参加工作第一个月就碰到有老人去世,他走的时候儿女都在国外,是我一直陪着,亲手帮老人换上寿衣。”栾欢感慨,自己在那一刻深深地感受到老人的孤独,也让她理解陪伴老人走完最后一程的意义。

坚持在养老行业,她的内心还有一个想法:等到父母年纪大了,肯定有些事情需要自己亲手去做,她已经做好了准备。这份细腻的心思,她并没有告诉父母。

上个月,栾欢的母亲生病住院,她给母亲翻身、喂饭、伺候大小便。母亲在病房里对病友说:“我女儿是专业的。”这是家里人在她干养老行业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向周围人夸她。

南京、北京、山东威海、吉林长春,“90后”的卫学杰从事养老行业十年,跑过不少城市的养老院,从一线护理员一直做到护理部主管。

老年护理涉及的学科庞杂,包括老年病学、老年活动、康复护理、养老机构管理等。卫学杰认为养老行业早已不是“有人干”就行,而是要“专业地干”。

2022年年初,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吃早餐时,吞下切块的圣女果后,突发性噎食。卫学杰第一时间抱起体重150斤的老人,开始用海姆立克急救法。

可老人下肢瘫痪完全使不上劲,他一边找合适的姿势继续抢救,一边指挥拨打120。终于在三分钟后,老人将异物咳了出来,青紫的脸慢慢回转血色。

抢救成功后,卫学杰便急着去查看老人的日常生活评估表,将饮食方案再细细调整。

考验:职业成长的过程

“我应聘了好几家养老院,都失败了,负责人认为年轻人不会干养老工作,即使干也不长久。”“我们都是高考只有二三百分的差学生,不知道能不能做好。”

这是康源养老院院长袁莉在招聘年轻养老护理员时经常听到的几句话,这让她强烈地感受到了年轻人渴望成长和被肯定的声音。

2019年开始,康源养老院成为陕西、四川两地高校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实习地,校企合作进一步打通人才输送渠道。李露露和吴琳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留在了这里。

大三时,李露露代表学校参加了一次全省养老护理大赛。现场考核的项目包括穿脱衣、鼻饲等,她动作敏捷,漂亮地完成每个项目后,拿回了全省护理大赛一等奖。

“别小瞧养老护理,这是一份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李露露一直记得赛后辅导员老师对她说的这句话,也让她第一次有了职业荣誉感。

“比如把老人从床上扶到轮椅上,通常的做法是让老人抱住自己的肩膀再背到椅子上,但正确的做法是,让老人利用好的一侧肢体作为支撑,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这既是职业保护,也可以帮助老人恢复身体功能,更让老人在细节中感到尊重。”李露露说到专业时显得很自信。

读大学前,吴琳不是老师眼里的“乖学生”,更没想过自己每天的工作是和老人打交道,这跟她的性格相差太远。

中学时,她叛逆、逃课,爸妈为她的学习操了不少心。因为高考成绩实在不理想,她第一次听取了父亲的建议,选择学习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2015年毕业后,在老师的推荐下,吴琳有机会去日本研修。这让她打开了自己的眼界。

目前,西安有五所院校开设老年服务管理专业。从2008年开设课程至今,每年毕业生达到千人,年轻护理员成为养老行业的新生力量。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受到,“90后”养老护理员年轻、有活力、对未来充满想象。作为养老行业中的新面孔,从毕业到走上工作岗位,他们一方面对“为老服务”满怀憧憬,另一方面又在现实里纠结徘徊。

西安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和慈善事业促进处负责人任明介绍,目前西安市老年人口比例占到全市人口的16.5%,预计到2035年将上涨到35%。

因此,职业养老护理员的培养迫在眉睫。2022年年底1.5万人次的培养目标,政府、高校、养老机构还在冲刺。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