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系、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力军作用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加速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之举
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对于提升科技创新效能,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人加工石墨烯导热膜 新华社/供图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创新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是市场主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撑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牵动全局的“牛鼻子”,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抢收科技革命浪潮的“红利”。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需要,也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需要。只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才能增强产业体系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催生新市场新需求,培育形成完整内需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所在。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挥要素集聚效应,构建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必须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更好把科技力量转化为竞争优势。
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首先要推进创新主体协同高效、科技经济深度融合,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
健全企业主导的创新机制。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核心圈”,构筑技术和产业“朋友圈”,形成带动广泛的“辐射圈”,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半导体材料企业员工检测晶硅体 新华社/供图
形成大中小微科技企业协同发力的创新格局。引导科技型骨干企业发挥引领支撑作用,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推动大企业开放供应链,吸引中小微企业参与,形成协同发力的创新机制。加大支持力度,培育更多精耕细作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设企业创新平台和基地,推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合力开展技术攻关。
培育“四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安排资金链,围绕创新链、产业链配置人才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加快推动产业链升级,做好关键领域的固链、强链、补链、控链和融链,引领全链贯通和全要素融合创新。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地位,关键是强化企业作为出题人、主答题人和阅卷人地位,推动多方“共建”,实现资源“共享”,达成收益“共赢”。
推动科技企业深化融通创新。推动科技型骨干企业发挥引领支撑作用,完善科技与战略管理职能,提高重大创新成果产出,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研究,抓好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原创技术策源地;聚焦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出系统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将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深度耦合,实现体系性突破;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平台,超前布局产业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开展前瞻性、储备性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向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小微企业开放创新资源,提供技术牵引和转化支持,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推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为创新生力军,健全准入规则和退出机制,积极培育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瞄准所属细分领域加大创新投入,产生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努力成为专精特新的创新主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创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大力建设融通创新平台和基地,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对接和大中小微企业之间的业务协作、资源共享和系统集成,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技术流动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推动各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向企业开放,推进科技成果更好在企业转化落地。
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共同体。完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作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牵头或参与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健全利益分配机制,科学界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责、权、利,探索成果权益分享等方式,合理分配创新收益。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和风险共担机制,拓展多元化投资主体和风险资金,有效应对成果转化风险、创新失败风险。
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强度。优化政府资金投入结构,建立多层次财政支持体系。强化针对企业创新准备环节和研发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动普惠性政策“应享尽享”。完善金融保障体系,推动货币工具定向支持科技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创新支持,探索利用数字技术为企业增信,解决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拓展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和激励政策。拓宽科技企业市场融资渠道,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链衔接;持续推动创业板、科创板、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创新,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引导投资机构聚焦企业创新开展业务;支持科技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满足多样化融资需求。
促进各类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弘扬企业家精神,大力培养富有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企业家。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国家重大产业布局,联合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各方面积极参与和支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畅通人才流动渠道,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畅通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流动渠道,促进城乡、区域、行业等之间人才顺畅流动,鼓励更多科技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企业创新创业;完善人才交流平台,拓宽绿色通道,加速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
营造良好创新创造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赋予企业创新更大自主权。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企业科技评价体系,落实国有企业创新考核、激励与容错机制,增强民营企业获得创新资源的公平性和便利性,形成“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的良好氛围。完善评价、服务、支持、激励政策,赋予科研人员更大人财物自主支配权。鼓励企业主动融入世界科技创新网络,积极用好全球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