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为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着眼战略和全局,立足自身实际,努力推动基础研究不断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
基础研究是源头供给和“总机关”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没有雄厚的基础研究,就不可能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更不可能真正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历史上历次科技革命都是建立在基础研究突破之上的。基础研究一旦取得创新成果,往往都是颠覆性的,将极大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引发产业或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科研人员测试电路性能 新华社/供图
加强基础研究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建设科技强国已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离不开基础研究这一源头供给。只有超前做好基础研究的战略布局,构建系统完备、科学高效的基础研究体系,大幅提升基础研究能力,积蓄创新原动力,构筑先发优势,才能使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始终走在前列。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加强基础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我国基础研究整体实力距世界科技强国还有不小差距,在芯片、“双碳”、生物育种等关键领域还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而这背后往往都有不少基础科学问题需要突破。我们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未雨绸缪、前瞻布局,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在能源安全、种业安全、生物安全、量子信息、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领域,超前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基础研发项目,集中组织开展科学研究,潜心积累,厚积薄发,争取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加强基础研究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基石。前沿技术是高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是塑造科技新动能的决定性要素。而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紧密相关,很多前沿技术都来自基础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推动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使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不断碰出创新之火、开出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新时代十年基础研究取得显著成就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工作。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我国实现多项基础研究的创新突破,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取得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两弹一星”制造和发射等诸多重大科技成就。
研发人员正在进行生物医药实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基础研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我国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国家创新体系更加高效顺畅,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不断增强,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有力支撑了国家发展和安全。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3.09万亿元,是2012年的3倍,稳居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1.91%提升至2022年的2.55%。十多年来,我国成功实施了一批重大基础研究,在量子信息、载人航天、探月探火、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实现远距离传输新纪录,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月壤无人采样返回成功,“天问一号”成功落火,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北斗”导航卫星组网并迅速实现产业化转换,自主研发的“神威·太湖之光”计算机系统问鼎世界超算冠军,材料科学、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学科也都涌现出一批影响力较大的重大科技成果。
以更大力度加强基础研究
加强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强化战略思维,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研究确定基础研究关键问题。强化系统观念,围绕信息科学、物质科学、合成生物学等重大科学领域组织大团队开展系统性研究。强化前瞻眼光,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遴选评估,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从世界各国经验看,在基础研究方面,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是主体,企业是重要力量。目前,我国财政对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为6.3%,英美法等国为15%—20%;企业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例仅为5%,美日等国为32%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着力提升企业投入比例,建设科学完备的基础学科体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均衡发展,全力提升基础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形成强大的基础研究骨干网络”。国家实验室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基础研究中发挥着重要引领示范作用。要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力度。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孕育重大原始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和解决国家战略重大科技问题,在特定优势领域长期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在重点学科领域和关键技术领域形成持续创新能力。鼓励国家实验室、高校、企业联合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
强化人才战略支撑。基础研究创新和突破,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支撑。要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大力培养战略科学家,积极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加强青少年科普宣传和教育,激发基础研究兴趣和爱好,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研事业的青少年群体。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爱,毅然选择献身“两弹一星”伟大事业,诞生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交大师生响应党中央号召迁至西安,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形成“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广大航天人肩负使命、艰苦探索,培育铸就“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进入新时代,“北斗一号”科研人员克服艰难险阻,完成从无到有的全新探索,塑造出“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等等,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科学家精神,这些伟大精神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大力弘扬以爱国奉献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激励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家国情怀,矢志奋斗奉献,为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