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3年 / 第14期 / 正文

城市治理的资源整合

——将驻地单位与社区工作实行“政绩绑定”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3-08-10 17:51 作者:本刊记者 梁生树 刘甜甜 文培培

社区是城市的“底盘”,也是服务群众的前端。时下,社区最大的短板是人手不足、经费紧张和权力有限。

这些问题,短期内难以全部解决,而服务群众既不能质量上打折扣,也不能时间搞拖延。

谁能在最短时间顶上去?

安康市将驻地单位、驻地党员与所在的社区实行结对帮扶,推行“组织同建、阵地同管、要事同办、环境同治、效果同评”的“五同”工作机制。

就行政级别而言,几乎每一个驻地单位都高于社区。之前,社区干部想去这些近在咫尺的“上级部门”协调个事,七等八约总找不到人,有时驻地单位甚至成为社区工作推行中的主要阻碍。

“五同”工作机制,实则将驻地单位与所在社区的政绩进行“绑定”,有效解决“叫腰腿不来,叫腿腰不来”难题的同时,也让驻地单位向社区给予人财物帮扶变得名正言顺。

 对社区而言,钱物为资源,而行政力量更是难得的资源。

“一线”牵起“四个点”

迎面走来一位老太太,还有50米距离,她就开始挥手打招呼,“老何,来上班啦。”

老人是住在汉滨区育才社区的退休职工,她要去排练节目。老何叫何斌,是安康市委编办的督察专员,自从市编办开始帮扶育才社区,他就成了这里的“居民”。

第19页-27(1).jpg

岚皋县城鸟瞰

“看不出来吧,老人已经83岁啦。”社区党总支书记陈治改微笑着说,“以前居民打招呼爱说,何主任,又来检查工作啦!自从改称老何后,就亲切了很多。”

几年前,汉滨区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安康市确定市委编办、市政府办等四个单位为育才社区的帮扶单位。

第一次入社区调研,何斌问陈治改,“社区现在急需解决的事是啥?”

“两件事最为棘手!” 陈治改回答得干脆利索。

一是社区缺办公场所。当时社区工作环境可以用破败不堪来形容,八名工作人员挤在一间漏雨的简易房里,却要服务辖区1万多居民。自己都筚路蓝缕,很难提供优质服务。

另一件事是居民出行难。位于社区不远处的茶厂巷,在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时,居民觉得拓宽路面会占用自家房前屋后,最终没能达成一致意见。但随着周边的环境越来越好,这条泥路就显得格格不入,没有路灯、出行不便,修路又成了居民最迫切的愿望。

了解社区的需求,帮扶单位立即联系住建部门,争取道路改造项目,280米长的小巷,投资96万元,烂洼洼的泥路焕然一新。

就在这时,原在社区办公的市科协要搬走,留下来的二层办公楼让社区干部“垂涎欲滴”。一次共建单位联席会议上,在帮扶单位的争取下,科协的原办公楼成为育才社区的办公阵地,社区干部高兴地为其取名为:一号院。

有一就有二。

二号院原被一家公司使用,新城街道办多次协商后,将整个楼归社区所有,在房屋改造项中,帮扶单位又赞助了办公桌椅。

自从有了场地,育才社区便民服务开展得有声有色。

与汉滨区老年大学合作开办分校,五个班个个爆满;烘焙课上,居民围得水泄不通;开通创意银行,治安巡逻、捡拾烟头者,都可以得到物品奖励……

“通过这些实事,社区与帮扶单位融合得越来越好,真正做到了社区吹哨、部门报到。”何斌说,这种帮扶形成合力后,一切治理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育才社区聚集了高校、中小学、特殊教育等学校,并且商户多、租户多、老年人多,这给治理增加了不小难度。

莲花东巷,一个嵌在居民楼里的小巷道,小摊小贩混乱无序,机动车、非机动车插空停放,拥挤不堪。尤其每天上下学时,即便是行人也很难通过,居民叫苦聊天,社区心急却出不上力。

社区的力量有限,但与帮扶单位、驻地单位共建的“大党委”却可以协调城管、交通等部门现场办公。

机动车另找停车场就近停车,给非机动车划定标线,引导其按照统一的方向有序停车,小摊贩在规定的位置经营,就连头顶七扭八歪的电线也做了处理,既解决了安全隐患,还看起来整洁美观。

由社区、共建单位、城管、交警等力量参与的“一街四管”的经验得到纯熟运用。

“在一个以社区为单位的‘块块’治理当中,少不了共建单位提供的资源,也少不了行业部门的力量。尤其是在一个街道两边分属于不同社区管辖的地带,这个需求就显得更加强烈。”汉滨区委常委、组织部长贺富莉说,这就是组织同建的力量。

安康市推行的组织同建是以社区党组织为主体,联合属地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组建社区党委或者党总支,吸纳这些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社区党组织的“兼职委员”,最终实现要事同办。

岚皋县95个部门、企事业单位,1123名干部被划分到七个社区进行共建工作。县发改局是城关镇城北社区的报到单位之一,副局长马大军说,自从当了社区的兼职委员,基本每个月都要来解决问题,有时候忙了会住在社区。

城北社区是一个搬迁社区,像公厕、围栏、绿化带等的维修这些新问题冒出时,帮扶单位都会迅速筹集资金解决。对于从农村搬迁来的新居民而言,能有一块菜地是他们最大的心愿。2022年,发改局经过协调,满足了居民这一心愿,并将对面山坡上的300亩老旧茶园流转过来加以改造,建成共享茶园,居民可以上山采茶,赚取采摘收入。 

“一单”破解“两张皮”

对于社区来说,无论是参与“三无”小区治理这样的难事,还是清除青苔解决路滑这样的小事,都是关乎居民幸福感的大事。

但碍于力量和权力有限,社区不是每件事都能得到及时解决。而职能部门要操心县域甚至是市域范围的治理,必定存在管得着却看不见的状况。

“推行“五同”工作机制,如何推开机关大门抓党建成了大家都在思考的事。”旬阳市残联理事长张世青说,经过磨合,社区与驻地单位之间已经建起顺畅的诉求反映机制。社区定时提出需求清单,单位提出资源清单,最后双方根据实际制定出项目清单,以确定一段时间内单位要给社区完成的事项。

第20页-28(1).jpg

岚皋县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

除此之外,共建单位还要下沉网格、深入片区走访,每年至少给社区做成十件实事。旬阳市残联的包联单位是城关镇老城社区,包联后创造出一个个老城故事。

残联与另外两家包联单位所负责的网格,共有300多户900余人,其中原住户、租住户、户在人不在的情况分别占比三分之一左右,老城区基础设施老化、人口结构也较复杂。

2022年10月,市残联干部入户时发现,在坤顺路老印刷厂的楼里,一楼是废弃的机器,二楼则住着十几户租户,楼道里堆放着的杂物严重堵塞了消防通道,存在安全隐患。共建单位与社区经过研判,认为要解决隐患,必须先让租户搬走,之后对房子进行彻底改造。

“房租都交了,将就着住吧。”租户不愿搬。

“改造肯定要花时间,房租损失谁来付。”房东也不同意。

上门讲政策、讲道理,事情最终得到顺利解决,印刷厂新的承包人同意改造,并迅速提上日程。

同样是在坤顺路上,供销社老院子住着一对年老的夫妇。为了贴补家用,他们时常会捡拾废品卖钱,这些杂物占满了本就不大的房间,甚至是厨房。

一场大雨过后,厨房开始漏雨,老两口便将锅灶搬到楼道去煮饭。社区干部和老人的子女多次劝说,老人就是不成。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给老人修好厨房。市残联与另外一家帮扶单位商议,共同出资7000元帮助老人修缮了厨房。

旬阳市交通局也是老城社区的共建单位之一,作为职能部门,其主责主业是负责城市外围的交通规划。如果不是深入走访,交通局干部也不敢相信,在老城里还有一条走了几十年的土路。

作为网格包抓单位,交通局这次义不容辞接过社区的需求清单。很快,400多万元资金筹集到位,按照市政工程标准对道路做了硬化、绿化、美化,还有污水管网等方面的改造,解决47户居民出行难的问题。

不少社区党组织书记表示,在开展“五同”前,辖区单位也与社区共驻共建,但的确存在“两张皮”的现象。现在,有时候都不用派单,共建单位就会积极认领任务。

2023年2月,平利县城关镇南城社区开始了新年的第一次大走访,在收集的需求清单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是老年人提出的,他们希望在“七一”建党节举办一场文艺庆祝活动。

社区党总支书记葛精莉回忆,以前也经常组织类似的活动,但由于经费有限需要到处“拉赞助”。这次,当她把活动方案发到微信群里,共建单位在很短时间内都上门认领了。

县委宣传部捐资1万元,县乡村振兴局捐资1万元,县文化馆出音箱和主持人,城关初级中学出两个节目,公安部门维持现场秩序,县委统战部、农商银行、科协等单位共下沉60名党员志愿者做服务……最终,一场文艺汇演,在县城中心广场平稳有序地举办。

“一站”促成“满心暖”

乘坐画舫夜游岚河,或是步行在景观桥上,都可以将岚皋城的景色尽收眼底。若是累了想歇歇脚,引桥下的初心驿站便是最好的去处,它存在于人们最期待的地段和时刻。

岚河景观桥无论是其流线的外形设计,还是由塑胶打造成的桥面,都凸显着以人为本的属性。但引桥下由高到低的桥墩空间一直在闲置。

第21页-29(1).jpg

学生们到社区书屋拓展视野  人民图片/供图

在肖家坝社区报到的岚皋县总工会,有建设城市驿站的想法,却苦于没有合适的选址。这个想法被县委组织部、住建局得知,几个单位坐在一起讨论,桥洞下不起眼的闲置空间引起大家的注意。这里位于城市的核心位置,最适合用来服务奔波在路上的人们。

驿站服务的核心人员是外卖小哥、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社区网格员、游客等,累了来歇脚、没电来充电、渴了来喝水、饭凉了来加热……这些内容看起来朴素,却解了很多人的燃眉之急。

祝振兴两口子在县里的一个建筑工地务工,女儿在附近上小学,以前放学后没地儿去只能将孩子带到工地,现在放到驿站又安全又放心。

外卖小哥郑昌元以前上班至少携带两三个充电宝,生怕在送单的关键时刻手机没电了。自从驿站开门后,他会时常来这里充电、热饭,往常吃饭时的顶风冒雨、席地而坐的场景不复存在。

…… ……

“这里每天有100人次进进出出,早上7点开门,晚上10点关门,红火的很嘞。”住建局老党员杨大会今年61岁,退休前他是一名包村干部,如今毛遂自荐来驿站搞服务,虽然每天干着开门、关门、打扫卫生的活,但成就感却不亚于驻村时。

这个驿站的几间房子因为在引桥下顺势就波,高低不一,像极了手机的信号图标,群众形象地称其为“满格服务”。

相比岚皋驿站巧妙的选址,平利县的一处初心驿站更加显眼。

它位于新城社区的核心位置,河堤上建起的玻璃房十分醒目,来往的居民都会好奇地进去坐坐。设计成玻璃透明房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让这个服务阵地有较高的利用率。

面积40平方米的驿站里,陈列着图书、饮用水、微波炉、雨伞、急救箱等物资,给行人提供微服务绰绰有余。驿站的建设得益于共驻共建单位的帮扶,而日常消耗的物资大多来自于商铺和居民的捐助。

“共建单位不仅出钱还出力,在社区报到的党员会按照排班表来这里值守,做基本的运营。”平利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宁国良说。

在驿站里,经常能看到吴章兰夫妇的身影,他们是附近路段的环卫工人。每天凌晨4点起床清扫大街,加上白天值班的时间,他俩要在路上工作12个小时。在保障路面干净整洁的情况下,他们会来驿站稍作休息。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