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陕西在县域经济发展上持续发力。
2022年12月31日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把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战略性举措。其中县域经济列为“四个经济”的首位。
2023年4月和7月,省委两次召开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会,进行穿透式督促、常态化指导,推动各县(市、区)在交流互鉴、比学赶超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激发现代化建设的活力。已形成县委书记工作“擂台赛”机制,每季度举行一次。
前不久,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会在西安召开。此次会议规格高、规模大,为历年少见。
榆阳区煤矿疏干水综合利用项目 新华社/供图
最近,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接续政策措施》,这意味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会上,省委书记赵一德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县域发展的重要论述,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牢牢把握主题教育“重实践”要求,加快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全力在新起点上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打牢基础。
发展县域经济,事关陕西全局
赵一德指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省域经济的坚实支撑,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活全盘,怎么重视都不为过。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陕西县域经济的地位不断凸显、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升,已经进入总量整体跨越和质量系统跃升并重的关键时期。要深化认识、提高站位,深刻理解发展县域经济是支撑陕西在西部地区发挥示范作用必须肩负的战略使命,是缩小“三大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紧握的战略抓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必须拓展的战略空间,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要求,以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抢抓机遇、释放潜力,进一步增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游人乘船在丹凤县棣花古镇荷塘观赏荷花 新华社/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县域发展和县域治理。总书记明确要求我们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这些重要论述把陕西和西部、全国紧密联系起来,把县域经济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贯通起来,既赋予了陕西更大使命担当,也赋予了县域经济更高的角色地位,是新征程上推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遵循。要深切体悟发展县域经济的期望之重、责任之重、使命之重,持续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不断取得实际成效,努力为陕西在西部地区发挥示范作用夯实支撑、培塑优势。
从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实践看,省域经济、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之间的差距。无论是从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补历史欠账来讲,还是从推进共同富裕、创造未来美好生活来看,最现实最有效的战略抓手就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缩小“三大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既要靠都市圈、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发挥带动引领作用,更要靠广大县域这个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城乡融合的联结纽带发挥战略支撑作用。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足的干劲把县域经济紧抓在手,加速缩小“三大差距”,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
抢抓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机遇,最基础最广阔的空间在县域。陕西80%的国土面积、55%的常住人口、近一半的经济总量都在县域,诸多基础性、发展性、战略性资源都集聚在县域,腹地纵深、市场广阔、需求巨大,这将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根基和优势。我省许多制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具备了逐步解决甚至是彻底解决的条件,只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就会有实质性的突破。要充分挖掘利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有为空间、有效支撑,在抓机遇、扬优势、补短板中不断实现新突破、释放新动能,持续拓展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空间,加快实现现代化。
打造平台载体,聚焦产业重点
赵一德强调,要打造平台、做优载体,统筹建设城镇平台、产业平台、创新平台、投融资平台,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推动产业进园区集聚、功能在园区集成、要素向园区集中,找准找实县域创新的定位、路径和抓手,加快投融资平台整合升级,系统解决“人往哪里去”“力往哪里聚”“路往哪里走”“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承载力。要聚焦产业、扭住重点,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联农带农经济、集体经济、民营经济,依托“土特产”优存量扩增量放大特色优势,提升联农带农综合效益,畅通农村资源盘活渠道,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大胆发展、高质量发展,更好把县域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把风险共担转化为利益共享、把沉睡资产转化为有效资本、把生产个体转化为经营主体,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牵引力。
周至县楼观镇周一村果农苏亚丽管理猕猴桃果树
大平台、大载体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是解决“人往哪里去”“力往哪里聚”“路往哪里走”“钱从哪里来”等问题的主渠道,通过打造平台载体,增强整体承载力。而在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力要素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聚力深挖重点领域。对县域而言,要聚焦产业重点,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联农带农经济、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增强核心牵引力。
对人口的吸纳能力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竞争力,打造好城镇平台,关键是要顺应人口流动新态势,打造好聚拢人口资源要素的空间载体。打造好产业平台,要积极稳妥推进企业入驻园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把园区做强做优,在局部营造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深入推进“一县一策”向“一园区一策”延伸。这几年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整体起势、突破成势,以秦创原为总平台的各类创新平台正在由势转能深入推进。打造好创新平台,要立足借势创新的定位,当好省域创新的研发配套地、转化试验地、应用场景地,做到既借助大势、融入大局,又支撑大局、服务大局。要找实县域创新的抓手,关键是把现有创新资源抓在手上、利用充分。对县一级而言,破解财力难题的办法就是投融资。通过投融资,重点把“银行的钱”“国企的钱”“资源资产盘活的钱”“社会的钱”,整合成可支配财力的“大口袋”。
我省特色产业优势明显,要狠抓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打造更多拳头产品。要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效益,培育更多优势特色产业。联农带农既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目的,也是助推县域经济更好发展的一个重点。要力促联带主体向多元参与发展,联带对象向农业人口覆盖,联带方式向市场运作衔接,联带动力向主动作为转变。
集体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扭住重点持续发力。要以合同清理规范为突破理顺集体经济发展的本底,以模式创新和抱团联合为方向畅通农村资源盘活的渠道,以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为重点提升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而我省县域民营经济经营主体占全省的33.8%,这是县域经济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具竞争力的成分。要发展民营经济,继续把该讲的讲到位、该给的给到位、该扶的扶到位、该放的放到位,切实把生产个体转化为经营主体。
完善配套基础,健全落实机制
赵一德强调,要完善配套、夯实基础,全面优化基础设施网络、商贸物流网络、公共服务网络、社会治理网络,突出“路”和“水”打好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攻坚战,建强商贸枢纽、加密线路节点、提升流通效率,千方百计强化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供给,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力促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持续把发展的底座筑得更牢、环境创得更优,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支撑力。要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完善责任落实机制、主体赋能机制、发展竞合机制、要素保障机制,坚持上下共担责、条块相结合,善于以深化改革的精神和办法解决改革发展中碰到的难题,强化考核引导、规划导控、统一大市场调节促进县域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多措并举强化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支持,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保障力。
空中俯瞰洛南县“光伏农场”
发展县域经济,一直是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重要命题。
在新起点上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要完善配套基础,持续把发展的底座筑得更牢、环境创得更优,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支撑力。
优化基础设施网络,要突出“路”和“水”补齐基础设施的短板弱项,增强路网的通达性,提升水网的安全度,要统筹“新”和“旧”优化基础设施的结构功能,把发展的底座筑得更牢。优化商贸物流网络,要紧紧围绕降成本,强化物流网点辐射能力,强化“点”的带动;提升快递出村入村效率,畅通“线”的渠道;让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县域涌动,优化“面”的环境,把发展的要素通得更畅。
公共服务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优化公共服务网络,要聚焦聚力推进就业服务精准化、医疗服务同质化,让教育服务适应城镇化,养老服务匹配老龄化,把发展的成色添得更足。县一级处在矛盾纠纷化解的第一线,更需要通过强化社会治理,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稳定性、建设性。优化社会治理网络,要始终确保党组织在“多元共治”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治理机制与专班机制有效结合起来,强化数字赋能和模式创新,把发展的环境创得更优。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必须有一整套高效管用的保障机制。
省委要求,必须强化责任落实,坚持上下共担责、条块相结合狠抓落实。省级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为发展县域经济主动服务、配合支持。各市要重点强化对县域经济发展资源要素的市级统筹,研究制定接续的配套支持政策,帮助县里更好抓发展、抓落实。还要通过改革创新给县域扩权赋能、创造条件,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结合主题教育持续深入调查研究。县级层面要抓紧研究急需下放到县的省市级权限和事项清单。
健全发展竞合机制,要通过市场化、机制化手段引导县域竞争走向县域竞合。从竞争走向竞合,要发挥好县域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国土空间规划的导控作用,统一大市场的调节作用。县域经济要发展,还必须有持续不断的要素资源投入,要在资金保障上要完善财政长效保障机制,土地保障上扎实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人才保障上推动县域内人才打通使用。在要素保障上,对县域整体发展进行通盘考虑。
赵一德强调,各县(市、区)委书记作为“一线总指挥”,要把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落实第一要务和首要任务的重中之重,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结合深入开展“三个年”活动,学在前、谋在前、干在前、冲在前,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在比学赶超中把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理得更清、责任扛得更牢、措施落得更实,齐心协力推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加扎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