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是很多人对宁夏最深刻的印象。平均年降雨量289毫升,平均年水面蒸发量1250毫米,下得少、蒸发得多,干旱名副其实。
宁夏的神奇之处在于,许多看似矛盾和不可能的事情在这里上演。
在宁夏6.6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内,沙化土地占到19.31%。无数治沙人前赴后继,打磨出“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治沙经验。不仅如此,依托沙化土地发展的枸杞产业闻名遐迩,凭借沙漠打造的旅游经济持续升温。
宁夏因黄河而生,勤劳智慧的宁夏人开渠饮水,历经千年的开凿延伸,织造出阡陌纵横的引黄灌溉渠系,书写了“黄河百害,唯富宁夏”的佳话。
宁夏北部的贺兰山,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屏障,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了支撑城市的发展,这里曾经历过长时间的粗放开采,环境遭到破坏。在持续的生态修复行动中,宁夏人探索发展的葡萄酒产业,既成为著名品牌,还撑起环保重任。
沟壑纵横、极度缺水、土地贫瘠,因为环境艰苦,宁夏“西海固”地区一度被称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在一代又一代乐观、坚韧的“西海固”人的努力下,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地变平了、人也变富了,他们创造了伟大的脱贫奇迹。
这些看似矛盾的故事,实则是在建立人与环境的全新关系——和谐。
“麦草方格”护沙坡
夏日的沙坡头,烈日炎炎。
中卫市西郊林场场长唐希明,站在沙丘上熟练地摆弄着铁锹,他将长度不低于60公分的稻草拦腰插入沙子中,围成一个一乘一米的方格,这就是被广泛运用的、沙坡头独创的“麦草方格”。
宁夏沙湖景区 新华社/供图
随后,他用自制的一米长的“干”字形铁制“造林神器”,将固沙关键的植物根系末端直接送入湿沙层,并热情地介绍,用这种工具栽植柠条,成活率达85%以上,造林成本降低50%。
沙坡头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沙漠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2.7%。治沙行动从1954年修建包兰铁路开始,得益于麦草方格技术的发明,这条曾经被外国专家预言“存活”不了30年的沙漠铁路,至今已经平稳运行60多年。
在麦草方格技术被广泛推广运用之后,针对流沙的治理方法逐步完善,进入新世纪,许多科技手段的加入,也大大提升了治理沙害的效率。到目前为止,中卫市治理沙漠150万亩,使腾格里沙漠后退25公里,植被覆盖率由原来不足1%上升到42%。
绿进沙退,宁夏找到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
无论从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上看,还是从空气质量、气候环境上看,沙坡头都称得上是我国最佳观星点之一。黄河、大漠、星空,这些元素的组合形成“星星的故乡”文旅IP,中卫市在这一点上不断深耕挖掘,确定了沙坡头休闲度假业态的发展思路。星星酒店和大漠星河旅游度假区的打造,成为宁夏地区度假产业的行业“标杆”。2022年,这一文旅IP成功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治沙护水,宁夏都有新作为。
宁夏是沿黄九省区中,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从甘肃奔腾而来的黄河,自中卫市沙坡头区南长滩入宁夏境,流经中卫、吴忠、银川、石嘴山四市,流程397公里。
在宁夏,引黄古灌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范围达8600平方公里,总灌溉面积982万亩,这是黄河流域主干道上的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素有“汉唐古渠第一村”的美誉,引黄灌溉渠汉延渠、唐徕渠、大清渠、惠农渠四大古渠穿村而过。虽然韦桥村处于引黄古灌区的核心区,但它的农业生产条件并非一直得天独厚。
“过去,周边的盐碱地比较多,很容易返碱,人走在上面会发出干裂的声音。播种时节往往需要翻整几遍,才能找到适合的土层。”韦桥村村民袁东江回忆。
盐碱地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在雨量少、蒸发强的气候条件下,古灌区一带的土壤自古就存在盐碱化的现象。引黄古渠的作用之一就是通过引进黄河水溶解、洗刷盐碱,改良土壤。然而,由于过去部分区域大水漫灌、有灌无排,使地下水位升高,导致盐碱向表土积累,加剧土壤盐碱化。
“因此,村民开始大规模对原有的水利设施进行改造,采取渠灌沟排、井渠结合、暗管排水等方式逐步治理盐碱地。”袁东江说,治理后的土地农作物产量明显提高。
土地能灌能排才能实现高产,在宁夏引黄古灌区,兴修水利以利灌排是通用的做法。不少地方通过升级水利工程,将原来小而散的地块变成了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连片高标准农田,成为名声在外的美丽乡村。
走进韦桥村,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农家小院悠然铺展,道路两侧满目青翠,顺着硬化路下去,“韦桥采摘园”的木质牌匾十分醒目。再往里走,清逸院、桃花驿……沿渠边一排整齐的民居门前,各自挂着不同的招牌,名称都颇为雅致。
近些年,韦桥村依托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黄河水利、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耕文化等产业,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以大坝水利风景区、“四大古渠”、农耕文化园为核心,发展农业观光游和汉延唐徕渠畔休闲农家游,为游客打造“诗和远方”。
黄色的波斯菊、紫色的千屈菜、鲜绿的水葱,潺潺流水一眼望去清澈见底……大多数来这里的游客都很难想象,这个美丽的公园是吴忠市单体最大的人工湿地,它犹如一颗“人工肾”,将第一污水处理厂所排放的尾水,经人工湿地净化后作为生态补水回用。
“以前,这些地方都是农田、河滩地,黄河边上也没有堤防。每逢汛期,河水泛滥、左右‘摇摆’,最后直接淹没农田。”家住吴忠市利通区的市民张艳秋说起眼前的变化感慨万千,“现在风景好、空气也好,我常来这里锻炼,一次一两个小时,舍不得走。”
“它采用的是生态滞留塘+潜流湿地+表面流湿地组合工艺,打造黄河水质净化器。”吴忠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杨瑞介绍道,古城湾人工湿地于2020年6月底工程竣工投入试运行。整个湿地占地240亩,填充了河卵石、火山岩等物料,种植了黄菖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模拟自然的平衡,利用自然的力量,消解人类排入大自然的污染物。
这些植物在一吐一纳之间,“洗净”了60%的污染物,让水质悄然发生变化,达标后排入黄河或循环再利用。整个湿地每天处理6万立方米污水,年可消减污染物520吨,实现污水“变废为宝”。
矿山吐新绿,青山还复来
峰峦叠嶂、崖谷险峻的贺兰山,向东俯瞰着宁夏平原。在山脚与平原之间,原是一片狭长的亘古戈壁,碎石遍布、土壤贫瘠、植被稀疏,被视为戈壁滩上的“农业禁区”。
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城市建设对砂石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这里一度成为主要的砂石料来源地,城市拔地而起,矿区却沙坑遍地,生态环境问题突出。2010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治理行动正式开始。开展生态修复、发展生态产业,十多年的积累,一道防风治沙、涵养水源的绿色屏障形成。
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 新华社/供图
干旱少雨、山多川少、沙石土壤……这些产业发展的劣势条件,在一批先行者眼里成为资源优势。
风土是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气候、土壤、地形等对塑造葡萄酒口感和风味的影响因素。正是得益于这些因素,贺兰山东麓成为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品质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一。
志辉源石酒庄内的贺兰山运动休闲公园,树木葱郁、波光粼粼,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飞沙走石的采矿塌陷区。志辉源石酒庄庄主袁园说,“自2008年投身葡萄酒产业以来,酒庄已在戈壁荒滩上种植了3000亩酿酒葡萄、9000亩林木,并对6000亩废弃矿区进行生态修复。”
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是宁夏葡萄酒产业的主要特征之一。通过酿酒葡萄种植,当地已将35万亩荒滩变成了绿洲,加上酒庄绿化和近六万亩防护林,产区森林覆盖率的提高进一步筑牢了贺兰山东麓生态屏障。
如今在宁夏,每年有1.38亿瓶葡萄酒从这里走向世界,产业综合产值达342.7亿元,成为宁夏重点发展的“六特”产业之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中卫市中宁县曾经的戈壁盐碱地、荒草滩上,万亩枸杞生态种植基地硕果累累,一排排整齐的枸杞树上挂满娇艳欲滴的红枸杞,田间农民正忙着采摘……
“我们打造了三米行距、一米株距的标准化种植田,保证了田间的通风光照以及机械化作业运行,来提升枸杞品质。”玺赞庄园枸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旭继续介绍,“十年前,这里是无人居住的沙碱地,风沙肆虐,不通水电,一片贫瘠。如今已经变成生态绿洲,形成区域小气候,林草覆盖面积90%以上,有30多种鸟类在此栖息。”
2012年,宁夏杞乡生物食品工程有限公司在中宁县鸣沙镇小盐池滩开辟了枸杞“上山”的先河,种植枸杞1000亩。2013年,宁夏中杞枸杞贸易集团有限公司、玺赞庄园枸杞有限公司紧跟其后,在天景山、小盐池滩大面积开荒种枸杞,打造8000亩和万亩生态枸杞园。这掀起了企业枸杞种植上山的热潮,鸣沙、白马、大战场等乡镇都通过培育和种植枸杞新品种,大面积建设高标准基地。
发展至今,中宁枸杞年综合产值达130亿元,品牌价值超198.19亿元。辖区内不仅有得天独厚的枸杞道地产区,更有全国唯一的枸杞品类全产业链条,124家精深加工企业先后创新推出枸杞加工产品100余种,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全县农民来自枸杞产业的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分之一以上。
从苦甲天下到乡村振兴
“随着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村里的蔬菜种植等产业不断壮大,村民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2023年7月的一个下午,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村支书程广锦满脸自豪地讲述着村里的发展故事。
“撒下一袋子,收获一帽子”,这个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小村庄,土壤贫瘠、干旱少绿、生态脆弱,曾被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银川市阅海国家湿地公园一角 新华社/供图
同葡萄产业的崛起一样,找对了产业发展方向,劣势也会变成优势。海拔纬度高、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隔离条件好、农作物病虫害少……这些都成为发展冷凉蔬菜的优势条件。2016年,姚磨村通过分析自身优势与产业特长,决定种植冷凉蔬菜。
几年过去,姚磨村建起8000平方米的冷库,增设三栋智能玻璃温室、30栋日光温室,还建成净菜分拣包装加工车间、制冰厂、包装箱厂,确立了点种、采收、预冷、包装、运输等于一体的管理系统。
姚磨村的蔬菜不但走出“西海固”、翻过秦岭,还跨越大江大河,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甚至海外。“我们的番茄也许凌晨还在树上,晚上就已经到了上海人的冰箱里,而且价格是一般番茄的好几倍。”程广锦说,“这些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8000多元,提升为2022年底的2万多元。”
和姚磨村一样,“种一料子,收一抱子”,是过去很多年固原市泾源县杨岭村的真实写照。交通闭塞、基础设施滞后、村民内生动力不足、村级组织薄弱等问题长时间制约着当地发展。到2015年时,杨岭村年人均纯收入仅5580元,贫困发生率为33%。
近几年,杨岭村通过实施民宿改造、生态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面子”问题,还集中整治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现象,“里子”问题也得到彻底解决。
如今的杨岭村,水泥路取代了泥土路,土坯房换成了砖瓦房,秃荒山变成了绿山头。放眼望去皆是翠绿的梯田、宽阔整洁的广场、错落有致的屋舍、文艺清新的生态花园……随着环境持续变好,这个昔日冷清的小山村,把风景变成了发展“钱景”,让农户吃上“旅游饭”。
村内最有名的当属“老马茶馆”。自从村子出了名,常有人前来参观,村民马克俊便将自家牛棚改建成茶馆供游客休憩。茶馆建成后,家里的牛托管给了养殖场,马克俊不仅能赚分红费用,院子里再无牛粪味,多了几缕茶香。
从老马茶馆出来,宽阔的村部道路两旁,100多家农家乐遍地开花。村民马梅花整修的民宿里,住着很多外地来的客人,“从2019年开办民宿至今,每年至少能多收入两万元。旺季到来时,村里的民宿都得提前预定。”
“旅游成了杨岭最靓的名片,我们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杨岭村党支部书记马占富说,村里还打造出了集采摘赏花、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园,每年通过举办乡村旅游节吸引各地游客。
姚磨村和杨岭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是宁夏山乡巨变、乡村振兴的缩影。而闽宁协作,这份跨越千山万水的山海情谊,正在新征程上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银川市闽宁镇富贵兰纺织园是一家集设计、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专业服装企业,是福建省援宁工作队引进的项目,通过为福建和宁夏两省区中小学等提供订单服务等方式促进群众就业增收。
44岁的马越在缝纫机前忙碌着,她告诉记者:“以前在家干农活,要不是当年的‘移民吊庄’工程,哪有今天的好日子!现在的工作不算太累,在家门口打工每天能挣到100多元钱,还开阔了眼界,这日子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走进闽宁禾美电商车间,负责人徐美佳笑盈盈地走过来。闽宁禾美电商车间是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技能培训于一体的电商帮扶示范基地。车间借时借势借力,培育出“闽宁巧媳妇儿”“援宁干部李队长”等电商直播品牌。
从“西海固”山沟沟里搬迁来的马燕、摆西燕、海燕等人,通过学习和培训,从名字都不会写、一说话就害羞的人变成了侃侃而谈的“网红”,变成了产品推销员、村情讲解员、民风宣传员。禾美电商车间依托线上线下循环推进,每年销售农产品1000万元左右,创造了农村电商经济增长点。
自1996年起至今,福建和宁夏两省区合作建设了一批闽宁产业园(城),通过福建招商引资落地宁夏的项目849个,投资380亿元,形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纺织轻工、设施农业等一批特色产业项目,增强了“造血”功能,为宁夏长远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