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3年 / 第17期 / 正文

调查研究不能“调度场景”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3-09-25 17:17 作者:葛松成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党的十八大以来,想调研、愿调研的干部越来越多,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一些调查研究“走了样”“变了味”,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值得重视与反思。

坚持问题导向,避免走马观花、缺乏深度的“过场式”调研。据了解,不少地方开展调研活动均存在“时间短、任务重、行程紧”的特点,调研人员往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走访多个点位,导致主要采用基层工作总结形成调研报告,用正在推进或下一步拟开展的工作来代替调研成果,形成“笔尖上的形式主义”,没有真正反映基层诉求和解决实际问题。调研单位应带着问题意识下基层,针对基层反映强烈的难题积案和顽瘴痼疾,强化分析、深挖根源,设置处理优先级,集中力量予以重点突破。同时,要建立健全调研成果转化、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对调研对象进行定期回访,加强指导帮扶、跟踪问效,并将解决问题情况纳入考核、记录在案。

优化方式举措,避免以偏概全、缺乏准度的“盆景式”调研。当前,部分地方开展调查研究存在“样板思维”,习惯于走经典路线,看示范样板,听标准汇报。被调研单位通常把“调研”当作“迎检”,精心编排“脚本”,打造“人设”,反复“预演”,令原本旨在听真话、看实情的调研活动变成了“精品游”“盆景展”“报喜会”。调研单位应提前储备好调研知识,既不“挑肥拣瘦”,也不“厚此薄彼”,选取典型调研对象,明确具体方案,采取明察暗访、蹲点取样、座谈交流等方式,“四不两直”、直奔主题,鼓励和引导被调研单位说真话、谈实请。同时,要发挥省、市民调中心等第三方技术优势,借助大数据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问卷调研和结果分析,切实提高调研精准度。

加强科学统筹,避免蜂拥而上、缺乏温度的“扎堆式”调研。基层反映,部分单位和干部存在“为了调研而调研”的现象,不顾实际情况,一味跟随上级领导足迹,集中扎堆前往基层调研“打卡”,加重了基层负担,却没有取得实际成效。为了避免“多头调研”“重复调研”“扎堆调研”,上级领导部门应统筹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视情适度公开调研时间、调研点位、调研课题等关键信息,畅通上下沟通对接机制,倡导“错峰调研”“一站式调研”。针对一些共性问题,不同调研单位可组建联合调研组,按照“条块结合”的方式开展调研,实现资源互补、成果共享。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