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博物馆事业的地位、作用,更好肩负守护中华文脉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博物馆作为收藏、保护、展示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见证物的公共文化机构,承担着实证阐释历史、引导价值取向、培育审美情趣的重要职责。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文物保护、传承、研究、展示等工作,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展现博物馆风采。
中华文明的瑰丽殿堂
博物馆是守护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国家级大型综合博物馆,馆藏文物无论是种类数量,还是品味价值,都位居全国前列,是展示中华文明独特魅力和辉煌成就的艺术殿堂。
修复壁画 冯雪峰/摄
历史地位独特。陕西历史博物馆是遵照周恩来总理遗愿,于1991年建成开放的我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馆藏等级高、种类多、价值大,以商周青铜器、历代陶俑、唐代壁画和金银器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开展国民教育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确定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开馆32年来,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超过2700万人次。目前,陕西历史博物馆已成为全国最知名的博物馆之一,在国内文博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
藏品序列完整。馆内收藏着从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到现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各类典型见证物等文物藏品170万余件,典藏时间跨度长达100多万年。其中,汉代“鎏金铜蚕”,见证了2000多年前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标识性物证;西汉“皇后之玺”玉玺、唐镶金兽首玛瑙杯、唐舞马衔杯银壶、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和狩猎出行图、唐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图、唐永泰公主墓壁画宫女图、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九件国宝级藏品,因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永久禁止出境展览文物;西魏“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曾出现在2019年全国高考试题中,成为深受社会公众关注和喜爱的“网红”文物。
展览体系丰富。博物馆依托绚丽多彩的藏品资源,倾力打造“陕西古代文明”核心展览,以鲜活生动的话语讲述并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彰显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成果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展现了中国历史上最鼎盛时期“周、秦、汉、唐”文明的恢弘气象,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赓续历史文脉、推动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
征藏保护使文物重获“新生”
文物是承载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征藏保护是保持或增加文物藏品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等的重要途径。
规范征藏保管。征集是博物馆丰富藏品的主要途径,保管是科学利用的重要基础。要强化专业化、规范化、多元化征集理念,拓展藏品征集广度和深度,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变迁、新城镇建设、乡村振兴发展、移民搬迁、抗疫救灾等相关见证物的征藏。认真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方针,加强藏品的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规范藏品的征集、编目、建账、管理工作,逐步推广藏品电子标识,有序推动馆藏文物高清采集,建立数字资源库,实现持久保护、永续利用。
陕西历史博物馆内的彩绘仪仗俑群 视觉中国/供图
加强预防性保护。预防性保护是延续藏品生命,实现文物安全保存、长久利用的前置环节。要构建文物预防性保护体系,实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提升计划,开展藏品环境监测、检测、评估等技术研究和应用。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研究性保护修复项目,推进现代科学技术和设备在馆藏文物修复及预防性保护中的运用,加快攻克壁画、纺织品、字画等脆弱质藏品保护难题。建设馆藏文物保护环境模拟实验室,开展文物劣变机理、风险趋势及其与复杂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建立针对不同种类文物病害演变的实时检测体系,优化文物保护修复工艺,不断提升文物预防性保护水平。
提升保护修复能力。文物保护修复是治理文物病害,恢复文物完整性、提升稳定性的重要手段。传统工艺和新技术是文物修复的“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要积极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工艺,以精湛技艺促进文物藏品延年益寿、焕发光彩。强化文物保护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推进馆藏文物的劣化机理、文物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攻克文物保护修复关键技术,规范保护修复技术和效果评价方法,不断完善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的保护体系。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唐韩休墓壁画的保护修复中,通过深入研究分析文物材质工艺、研究文物病害、监测评估稳定性状态等,成功解决壁画空鼓等多个难题,有效提升了壁画整体稳定性。
科学传播让文物活起来、把文脉传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作为保护和传承文明的重要场所,应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守护中华文脉等方面认真履行历史使命、充分发挥独特作用。
深入开展研究阐释。对文物的研究阐释,是推进文化传播、文脉传承、文明发展的源头活水,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有效手段。要加强藏品的跨学科综合研究,构建文物藏品的知识图谱,深入挖掘文物藏品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准确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更好展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和时代价值。加大各类研究成果向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文创产业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转化,增强博物馆作为知识工厂的地位与生产传播能力,不断扩大学术竞争力和学科影响力。
打造高品质展览。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核心产品,是向公众传播文物内涵、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要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心,聚焦中华优秀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丝路文化等重大主题策划展览,充分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坚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将“生硬”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动”的历史故事,让公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中国历史、感知中华文明。创新展示方式,采取线上展览、文化讲座、学术活动、研学教育、文创产品、大众读物、观众调查、媒体宣传等灵活多样的方法,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为公众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
提升社会教育水平。博物馆不仅是展示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更是促进文化认同的重要平台。要树立大教育理念,实施国民教育、社会教育精品工程,探索常态化的融媒体教育传播模式,将全民终身教育、青少年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结合,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物等,展示爱国主义深刻内涵,培育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蕴藏在藏品中的历史文化信息,加大传统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深入开展中国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健全完善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等规范,为建设中华现代文明打牢思想文化基础。
深化融合开放。融合是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的有效手段,开放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设计推出具有特色的专题研学旅游线路,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积极探索文创产品研发设计、筹资融资、市场营销、收益分配、IP授权等社会参与新模式,以文化产业发展带动文化事业繁荣。树立兼收并蓄的世界眼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积极举办或参与海外文物展览、博览会、旅游推介、研讨交流、项目合作等,将中国故事、中国精神讲出去,把各国优秀文明结晶和先进研究成果带回来,推动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推进数字化传播。数字技术开辟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要着力建设数字博物馆,深化“云展览”,开设微“博”课,广泛策划网上展览教育、讲座讲坛、视频直播等,打造线上体验与线下参与相融合的展示传播新格局。大力发展文物数字化新业态,积极开发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的智能化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建设立体化、矩阵式的数字融媒体传播平台,对文物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数字重塑、虚拟重建和可视化重现。将数字化技术广泛运用到展览展示、文物保护、导览服务、文化传播、文创产品开发等多个领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解读展示古老悠久的中华文明,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系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