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3年 / 第23期 / 正文

非遗不应“非要遗失”

——文化基因、经济属性构成藤编的“经纬”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3-12-27 15:56 作者:本刊记者 薛晗

主持人

薛 晗 当代陕西杂志社记者

嘉   宾

李鹏程 南郑区区委常委 副区长

孙 晓 南郑区乡村振兴局局长

常 勇 南郑区黄官镇党委书记

胡 婧 南郑区文化馆馆长

徐厚明 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党支部书记

陈良顺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良顺藤编总负责人


在2022年非遗消费创新报告中,陕西省位居第十。截至目前,我省共有西安鼓乐、中国剪纸、中国皮影戏、咸阳茯茶四个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9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74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回溯非遗传承历史,文化“再生产”几乎是共同命题。汉中藤编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有着独特的优势,经济属性植入其文化基因,实用属性是它具备产业化的必要条件。

回到当下,藤编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不是拥有一份“名录”就好。面向未来,我们应怎样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藤编文化。

藤编的产业路

李鹏程:一些非遗项目之所以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是因为其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群众需求,在自我更新与自我完善的同时走出一条产业化之路。

汉中藤编也是如此,经历过不成规模的家庭作坊和手工艺人外流后,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南郑区大力发展藤编、棕编、扇编、竹编、草编“五大”传统特色手工技艺,通过强化技能培训、创新传统工艺、丰富产品种类、打造知名品牌等方式,培育了一批带动就业、促进增收的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五编”特色产业集群,有效带动群众增收,推动传统工艺振兴。

胡婧:非遗传承人是保护开发与传承发展非遗项目的主体。文化馆为各级非遗项目的保护单位,因此调动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也要考虑非遗传承人的正当利益,文化馆经常组织藤编技艺培训,鼓励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参与进来,还会发放培训补贴,如今登记在册的汉中藤编的传承人已达425人。

常勇:“非遗”形成产业可以增强消费者对非遗文化的认识,激发手工艺人的传承热情,尤其是正值壮年时期的农村劳动力,消费者的购买力是对他们最直接的认可。初步统计,南郑区六个镇办直接从事“五编”产业人员达3000人,促进1600余户群众增收。搭建这样的双赢平台,让农户在充满成就感和获得感的环境下积极投身非遗的保护和开发。

孙晓:非遗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内容,乡村振兴为非遗提供了场景。汉中藤编在黄官镇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黄官镇有三家藤编企业,年生产34万件,产值7800万元,有市场托底的手艺,自然而然就能传承下去。

农家“方寸地”的致富路

李鹏程:庭院经济的壮大对于农村产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优化、村民之间的融洽相处等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藤编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居家灵活就业和庭院特色手工业快速发展,经营起来比较灵活,可变性强,前期无需投入太多的资金,短期就能获得收益。真正实现了土特产换新貌,小庭院开出了致富花。

邮政快递员将打包好的竹编制品装车 周明明/摄

常勇:村民以户为单位去厂里拿走原材料,然后在家编织,编好之后藤编厂按件计费收购,不仅促进了就业创业,而且传承了这门手艺。目前,除了黄官镇,其他镇村也带动了起来,比如两河镇白庙村、红庙村的扇编,青树镇红寺村、干坝村的竹编……但就目前而言还是存在问题,主要是产业散而小,创新研发力度不大,组织化程度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徐厚明:村民利用闲暇时间聚在一起做藤编,不管是在藤编厂,还是谁家院坝里,这些地方成为村民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场所,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但参与这项手艺的大都是妇女和老人,缺乏新鲜血液,且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幸而藤编厂作为龙头企业,能够把关,制定好标准。

陈良顺:我们厂有18个销售员工,产品主要是从村民手里计件收购,村民可以来厂里做,或着把材料拿回家。如今规模和产量逐年扩大,但是我们的标准化太低,产品分工模糊,例如一把藤椅,只分成骨架、靠背和坐垫三部分,农户们效率低,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家族式企业经营,没有现代化运营思路。

激活“非遗+”新业态

孙晓:让非遗接轨年轻人,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与新的商业模式结合,是非遗焕新的必由之路。汉中藤编的主要客户受众是35岁以上的人群,近年来,随着产品更新,藤编工艺品、装饰品在网上销售,在直播间、在博览会……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常勇:黄官镇有很多非遗产品,为了打通非遗产品的销售渠道,镇上把电商发展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助推产业升级、促进就业创业、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政企共建的方式,健全了电商运营网络,以电商平台赋能非遗产业、擦亮非遗色彩。镇上用活用好39.8万元电商发展专项资金,成立镇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实现全镇24个村(居)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全覆盖。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的生产经营模式,在网上销售“五编”、大米、核桃油、山茶油、黄酒、盐菜、变蛋等十余种非遗及特色农产品,其中累计销售棕编蒲扇60余万把,“五编”产品远销西班牙、英国、丹麦等地。

徐厚明:有市场才能有传承,现在电商平台多,我们聘请专业的电商团队进行销售,消费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有天然的倾向性和喜爱性,尤其是近年来国人民族自信心增强,大家也愿意支持非遗产品。咱们的纯手工制品从十几块到几千块的价格不等,产品多种多样,如今藤编销售额60%以上都是通过线上渠道。

陈良顺:我们家祖孙三代一直围绕藤编,但是从来没有开过线下实体店,以前也只给实体店供货,但这样终究涉及市场太窄,再加上藤编结实耐用,不是消耗品,尤其是新千年后,流水线上的家具价格低廉,花样更多,使得原本就不大的藤编市场被挤得更小了。

成为非遗项目,有了政府的扶持,参加一些展会去宣传汉中藤编,很多年龄大的顾客认可非遗这一自带影响力的标签。2015年我儿子开始尝试线上渠道,年轻人总能走在时代的前面,因为打通这一渠道,咱们村上的产品才能去省外甚至国外,藤编这一传统手工艺才得以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