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培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面貌,铸就了中华民族持久而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思想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深厚土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承载和积淀。文化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凝结,体现着人对外部自然和自身本能的超越,中国人在与自然的互动和反躬内省中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在时间的绵延中塑造了独有的民族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文化必有一主体,此主体即‘民族’。民族创造了文化,但民族亦由文化而融成”,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哲学、科学、艺术等精神方面,社会风俗、道德规范、政治制度等社会方面,饮食起居、经济生产等物质方面皆为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样态、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的历史积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性,彰显了独特的文明气质。“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自然天文有其规律,人伦社会有其仪则,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观察人文以遵从教养之礼仪,人文化成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在历史的流播中赓续日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表征和标识。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审美气质,是中国人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在修齐治平、开物成务中培育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核心理念,仁民爱物、守信崇义、尚和合求大同、革故鼎新、和谐并育;提倡诚以待人、言行一致,追求公平公正、义以为上的交往理性;推崇中正和平、万邦咸宁、天下大同,反映了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多样、珍贵的人文精神,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俭约自守、知足常乐,大道至简、素朴恬淡,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和美学追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伦理智慧,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见贤思齐、知荣明辱,忧患担当、家国情怀,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规范,表达了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踔厉健劲代表了中华民族发愤图强、不屈不挠、玉汝于成的进取精神;扶危济困、守望相助、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己修德、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体现了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健康的价值导向,居安思危、礼义廉耻、怀德远柔是中国人的政治智慧。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成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其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的有力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价值认同源泉,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培育了中国人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战胜险阻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纽带,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作为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民族性的集中体现,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激发其活力,培养其引领力和感召力,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和资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历史根据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源头活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一方面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另一方面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养分,在与中国具体实践灵活结合中创新理论,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结合中发展思想。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邓小平同志也指出:“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以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发展的态度,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鉴别对待,扬弃继承,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世界相协调,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的有机组成和鲜明特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党治国理政面临新的考验,也给理论创新提出新的更高要求。5000多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深厚土壤。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沃土,党的理论创新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深入挖掘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通过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充分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展现更加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
站稳脚跟的文化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是党创新理论的历史基础,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向世界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因此,“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中国古人讲“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这么大,民族这么多,不同民族在不同环境中孕育了不同文明,形成了不同习惯和风尚,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和智慧,不仅是中国人精神的内核,也是人类思想的精华,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刚强勇毅、坚忍不拔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无法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许多突出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资本宰制日益加强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回应和解决人类面临的这些难题具有重要价值和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可以为精神重塑提供有益启明,也可以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丰厚滋养。“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