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3年 / 第2-3期 / 正文
产业体系现代化 ▏必由之路

市场主体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力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3-02-16 11:12 作者:周建军 鞠 方

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市场主体的生产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等,直接决定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和质量。必须全力培育、发展好各类市场主体,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QQ截图20230216110612.png

冰箱自动化生产线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体力量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推动产业不断优化升级。而产业升级就意味着产业从低技术、低生产率状态向高技术、高生产率状态演进。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实践者,市场主体的发育、发展状况深刻影响着产业升级的路径和成效,影响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市场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是引领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市场主体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等环节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具有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敏锐寻求发展机会的显著优势。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十分活跃,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提升产品质量、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引领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培育市场主体是加快产业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本举措。产业发展虽然受经济发展环境、资源禀赋等诸多因素影响,但关键还是取决于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力培育各类市场主体,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其积极投入经济建设,产生了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新征程上,以更大力度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必将推动生产要素、生产方式不断向更优质量、更高效率跃升,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

 QQ截图20230216110550.png

机器人生产车间

实现量质并优需突破瓶颈制约

近年来,我国各类市场主体保持了数量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要看到,受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等影响,目前市场主体发展仍面临不少需要突破的难题和短板。

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核心竞争力整体不强。虽然我国市场主体的创新规模不断提升,但总体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各类市场主体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不够、关键技术供给不足、基础创新研究缺乏等共性问题,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内生动力没有充分释放,还有不小潜力有待挖掘。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消费和投资需求偏弱,市场主体活力相对不足,这不仅影响市场主体自身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发展韧性不足,抗风险能力亟须提升。部分市场主体缺乏灵活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特别是应对化解不确定性风险和危机能力较弱,影响了所在产业的整体韧性和弹力。

着力推动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

市场主体的发展壮大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必须持续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生态,全力推动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

持续强化政策保障。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与市场规则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其引领产业升级的作用。推动民营企业发展,通过减税降费、健全融资支持制度等措施,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减免社保费用,降低个体工商户经营成本;采用进一步释放经营场所资源、依法进行豁免登记等方式,方便个体工商户进入市场。积极营造尊重和鼓励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更好地激发、保护、弘扬企业家精神,为产业优化升级积蓄持续动能。

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稳步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等,切实为市场主体减负。创新监管方式,健全市场监管规则和制度,以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有效提高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进一步推进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为市场主体提供稳定持久的激励。完善要素市场,促进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和完善大数据市场。消除地方保护、行政性垄断、城乡分割等壁垒,推动市场竞争朝着更加公平、更加充分的方向发展。畅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健全清算注销制度等,完善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