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落实这一要求,要牢牢把实体经济抓在手里,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集聚发力,推动制造业加快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跃升。
理论逻辑和实践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如何看待和发展实体经济等重大问题,为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实体兴,国家强。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深入理解实体经济在我国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需要深刻把握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逻辑。
从理论逻辑看,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为目的,是社会生产力的直接体现,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只有不断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只有实体经济得到了充分、持续、高水平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各类物质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确保社会长期繁荣稳定。
从实践逻辑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为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需要看到的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与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比如,我们在基础研究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信息化程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实体经济供给结构尚难以满足日益升级的多层次、高品质、多样化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等等。当前,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形势,面对我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困难和矛盾,唯有不断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才能站稳脚跟,增强经济韧性,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系统推进、综合施策。
深化技术改造提升,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我们要统筹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完善促进新型工业化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要加大改造升级力度,着力提升技术内涵和创新能力,推动我国传统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迈进。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培育经济竞争新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关键领域,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实现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在半导体、软件、先进材料和关键装备等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巩固提升工业原材料、机电产品等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另一方面,要坚持开放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
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提升现代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引导先进制造业企业向附加值高的服务环节延伸,支持服务业企业向先进制造领域拓展,探索现代服务业同制造业融合发展路径。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等新兴业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结合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特点,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支持。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激活数据要素及相关市场,探索数据要素高效配置、安全流通和应用机制,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进一步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公平竞争监管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加快推动传统实体经济数字化改造,增强核心竞争力。
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支撑体系。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强化基础设施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国家重大战略等的支撑,适度超前布局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建设,打造全面互联互通的工业互联网,推动大型数据中心建设优化布局、小微型数据中心升级改造,加快建设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不断完善技术开发设施体系,培育丰富应用场景,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着力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