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精辟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根本特征和本质要求,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中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本质区别,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扬弃和超越,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南。怎样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底色、成色与亮色三个方面。
底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第一条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最重要的底色。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其政治前提和根本保障。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历史表明,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所遵循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和党派或利益集团争斗逻辑,摒弃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老路,始终坚持党的奋斗目标一以贯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激发全体人民主人翁精神,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新征程上,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
坚持社会主义原则,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切领域、方面和过程。在经济上,我们牢牢坚守“公有制”这个社会主义的原则和底线,坚决贯彻“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政策,形成和发展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政治上,我们牢牢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奉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形成和发展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体、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特征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在思想上,我们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自觉秉持“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这三个方面是社会主义的最基本内涵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基本架构,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底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说,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已和马克思主义相通相融,使得我们的现代化不仅是“社会主义”的,而且是“中国式”的,赋予了其独特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成色: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并把“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些根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成色更足”的现代化。
从规模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和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国的现代化人口规模,超过目前世界上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总和。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使命更光荣。中国以巨量人口规模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是人类历史上有着重大深远影响的一件大事。
从特质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由于私有制的狭隘和掣肘,只解决了少数人的富裕问题,没能解决多数人的富裕和共同富裕问题,其靠高福利政策维持的表面繁荣掩饰不了贫富悬殊的深层矛盾,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我国把共同富裕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能够有效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全体人民共富共享。
从内容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最多只解决了财富的创造问题而没能解决好财富的分配问题,只解决了物质富裕问题而没能解决精神富裕问题,只做到了个性发展而没做到社会和谐,只做到了生产发展而没做到生态良好,是单调、片面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主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倡个性发育和社会责任辩证统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内容更全、分量更足、质量更优的现代化。
亮色:创造出伟大奇迹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以西为师”到“以西为鉴”、从“仰视”到“平视”乃至“俯视”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后发优势,使得我们不仅能学习借鉴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而且能更好反思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端,主动规避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陷阱。
中国式现代化对内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一个国家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往往都要经历一个社会矛盾和风险的高发期。特别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中,经济越是快速发展,就越容易造成贫富悬殊和社会撕裂,从而使得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稳定局面不可持续。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大亮点就在于,同时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发展与稳定的平衡。
中国式现代化对外坚持走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和平发展道路。西方现代化奉行“国强必霸”的零和博弈思维,将一国的发达建立在其他国家落后的基础上。西方现代化最多只能解决自己国家的现代化问题,却无法解决整个世界的现代化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坚决摒弃西方现代化的老路,强调世界各国平等互利、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
中国式现代化在运行上具有更大优势、更高效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特别是通过新时代以来的脱贫攻坚行动,短时间内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运行的体制优势和高超效率。相较于西方社会多党制造成的推诿扯皮、私有制造成的分割分化、形式民主造成的“政治冷漠”和“原子式个人”文化造成的利己陷阱,我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弘扬集体主义和担当奉献的价值观,不仅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且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各种社会力量的团结、凝聚和整合。这些都是中国式现代化保持高效运行的制度密码。
中国式现代化在进程上保持整体一贯性和延续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经过艰辛探索、持续接力拼出来、干出来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从世界现代化历史看,因政权更替、战乱危机等而中断现代化进程的国家并不鲜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图私利、不忘初心、目标坚定、行动有力的先锋队组织,能够确保我们的现代化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